-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8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供養
佛教的供養有好多種類,比方說,我們對佛有十供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對於法,也有不同的供養,例如佛經,手捧胸前、舉經齊眉、恭敬禮拜,甚至於把佛經頂戴奉行,這都是對法的供養。或者大藏經,你看經、閱藏是追求真理,也是在供養法寶。佛經裡面不是也提到,對於經典你能夠讚歎、起信、尊重、披讀、宣揚,都是對法的供養。對於僧,出家人一樣也有四供養,所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原始佛教的僧團,生活簡單,比丘需要吃飯,他來托缽,我供養他;他需要衣服、袈裟、三衣,我供養他;他需要缽、需要坐具、需要臥具,就是日常生活所需,我都能供養,這就是對三寶的供養。
另外,你想要拜師父,不是說送一個紅包,就叫做供養。這一個送紅包的習慣,對佛門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利弊很難說。其實,在佛法裡,真正的供養是身、口、意三業的供養。例如念佛,我身體在禮拜,我口頭在稱念,我心裡在憶念,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供養。
再有,我拜你做師父、到你這個常住來,我發願「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給龍天」;我要用三業供養常住。今後說話一定讚歎常住、讚歎師長、讚歎前輩、讚歎同修、讚歎信徒,我要修口供養;我要做行堂,我要做典座,我要每天上燈、關門、掃地、清潔,就像儒家也有「有酒食先生饌,有事弟子服其勞」,要為師長、大眾服務,這叫身供養。身、口供養以外,心裡對人也要有恭敬心,尊敬這位學長,他字寫得很好;那位同學很會說法;那位師父念佛的聲音好聽;那位長老實在對常住非常的忠心。
對於每一個跟隨我的大眾,我都要經常讚歎他們的所長,用我的身、口、意不斷的供養。供養,就等於你給人,當然,人家也會回饋給你,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
如同現在講布施,在佛法裡「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我說佛法給你聽,你用金錢、物質供養給常住,我們彼此的功德都是一樣的,施者、受者同等功德。雖然我是布施的人,你是接受的人,但是我不可以存有一個觀念:「你要感謝我!」真正以佛法的布施,我給人家東西,我還要向他謝謝。
這就等於我們到寺院裡打齋供眾,我要拜齋,感謝大家來接受我的供養。一般的人會覺得奇怪,我出了錢,你吃我的飯,你不跟我說謝謝,還要叫我跟你們磕頭禮拜、謝謝,這是不是有一點不大合乎情理?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就拿世間法來說,我們請客,張先生、王先生,這位長官、那個領導,到我家裡來吃飯了,我不但歡迎、接待,吃過了以後,還要感謝各位的光臨,增加我的榮寵;我請他吃過飯以後,我還要感謝他。
所以在佛門裡面做功德,沒有自己個人,所有表現都是一體平等,有彼此的關係。你吃了人家的,你也要對別人有一種感謝;我請人家來吃了,我對他也要有感謝。所以感謝來、感謝去,感動來、感動去,你來我往,我往你來,都是一體,都是平等;等於我們現在說的「彼此、彼此」一樣的意思。所以自他無別,施受平等,這是供養的意義。
如果要修供養,最好的方式,比方說,眼睛做好事,我眼睛朝你看,行注目禮;佛像也不一定要拜,瞻仰也是一種禮貌,也是供養;我們繞寶塔三匝、繞佛幾周,這都是恭敬,都是供養。
所以恭敬、供養倒不一定完全是在形相上的合掌、問訊、禮拜,主要的還是你心裡的信仰、心裡的恭敬、心裡的清淨,這也是修行。
供養不僅只是給人家而已,實際的利益是自己獲得功德。所以佛教講究供養,就是把自己的所知、所有,能可以給別人歡喜。而佛光山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可說是四供養。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