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要資訊] 保留既有優勢,同步持續追逐 Volkswagen ID.4 Pro S試駕[38P+3V] [複製連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3 08:56: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隨著台灣福斯汽車在國內正式發表了 ID.4 與 ID.5 車系,也意味著 Volkswagen 麾下純電車系終於登臺,
9 月中旬上市、預計應當 10 月份就有機會開始交車,台灣福斯汽車同時也在 10 月初先行於國內舉辦媒體
試駕活動,U-CAR 試車組也得以「正式」在國內體驗到 Volkswagen ID.系列產品;針對試車活動,台灣
福斯汽車共提供有 ID.4 Pro S 以及 ID.5 GTX 兩車型,而試車組此次鎖定的體驗對象,就是 Volkswagen
純電入門、也是銷售主力的 ID.4 Pro S 車型。

之所以用「終於登臺」來形容,主要是因為 ID.4 與 ID.5 其實海外市場發表已有好一段時間,在 2023 年
10 月份 Volkswagen 德國原廠也已經推出改款版本,而對應國內不少消費者對電動車的喜好,業已有貿易
商搶先導入中古車款,再加上海外試駕行程,因此試車組其實已經多次與 ID.4、ID.5 親密接觸,但此次體
驗到的,除了是台灣福斯汽車正式導入版本,同時也是改款後的產品,在外觀內裝上進行了些微改變,性能
與效能上也同樣有所進展。


從 2023 年先行展示、在 2024 年第三季展開預售,到 9 月中旬正式發表,台灣福斯汽車純電戰力 ID.4
與 ID.5 後續預計在 10 月份也會開始交車,台灣福斯汽車也在 10 月初舉辦媒體試駕活動,希望能更進一
步與市場溝通 ID.4 與 ID.5 的產品力。

之所以鎖定 ID.4 Pro S 為主要試駕對象,除了先前在德國時已經體驗過 ID.5 GTX 車型之外,在上市發表
會時詢問台灣福斯汽車,在先前接單預售時的統計資料中,ID.4 與 ID.5 的訂單比例約為 6:4,而 Pro S
與 GTX 的比例同樣也是 6:4。



從機械美學到數位時代─Volkswagen ID.5 GTX 德國狼堡試駕




改款前後有哪些視覺上差異

在 2023 年時 9 月份,試車組應台灣福斯汽車之邀,前往 IAA 慕尼黑車展,隨後也前往位於德國狼堡的 Volkswagen 總部,台灣福斯汽車也因應確認即將在國內市場推出 ID.產品的策略,因此行程中也安排了
ID.4 與 ID.5 的試駕體驗,當時就已經行試駕了 ID.5 GTX 車系;不過,隨後在 2023 年 10 月中旬,Volkswagen 針對 ID.4 與 ID.5 進行了改款工程。



ID.4 與 ID.5 在 2023 年時,原廠以升級的名義進行過一次改款工程,在外觀與內裝上只是進行了微幅調
整,維持與原先相同的家族特徵,擁有相當高的家族辨識印象,而導入國內市場的 ID.4 與 ID.5,在配備
上從入門車型開始就頗為豐富。

改款主要是針對動力架構、車載系統以及快充功率、效能等進行升級,而在外觀內裝上則僅是進行了小幅
度調整,主要還是沿襲了當代 ID.家族的風格語彙,從車頭沒有水箱護罩的封閉式造型,銳利 LED 燈條的
頭燈樣式,串聯左右燈組的貫穿式 LED 燈條等設計,都能清楚看到家族風貌的呈現,而分別屬於 SUV 與
跨界運動風的 ID.4 與 ID.5,單從車頭看上去除了高低不同之外,整體視覺清楚可以看到其關聯性。




Pro S 車型在外觀造型上與 GTX 的區隔,包含車頭保桿下方導入有霧面飾板,車門下方也是防刮塑料
的配置,GTX 除了是同色飾板之外,也導入如後視鏡、窗框飾條等的黑色套件,以營造其運動話的氛圍,
車頂行李架則是 ID.4 標配,ID.5 並沒有配置。

2023 年所進行的改款工程,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就是原本在車側葉子板上有著 Pro 的專屬名牌,在改款
後則是取消該項設計,改以更為簡約的視覺感受,但 GTX 車型則還是保持了前車門前側,有著 GTX 銘牌
字樣的視覺辨識。此外,GTX 在車頭氣壩的黑色格柵,採用的是亮面材質,與 Pro S 的霧面有所區隔,
Pro S 保桿下緣同樣也有霧面飾板配置。



ID.5 乃是跨界休旅的版本,搭配車尾 Coupé線條的是明顯之擾流尾翼設計,相比 ID.4 擁有更出色
的風阻係數,此外,GTX 在外觀上也有專屬辨識,包含黑色運動化套件,以及 21 吋胎圈組的配置。

對比 Pro S 與 GTX 的車側,同樣也可以發現各自的辨識特徵,Pro S 除了輪拱處有著防刮塑料配置來展
現其 SUV 本色,車門下緣同樣也是導入了大面積防刮塑料,不過在 GTX 車型上卻是採用車身同色的設計
,視覺上更顯其一體性,也突顯著產品定位較高的設定。ID.4 與 ID.5 車頂線條在 C 柱開始有所不同,
ID.5 的 Coupé線條往下收束,車尾門上方還有擾流尾翼設計,不過無論 4 或者 5 車尾都有一道弧線來進
行修飾。



導入國內市場的 ID.4 與 ID.5,Pro S 車型都是採用咖啡
色與灰色的配色組合,而 GTX 則是黑色與紅色縫線妝點。

進入到車室之後,熟悉的氛圍再次勾起記憶,不論是 ID.3、ID.4 或者是 ID.5,都是採用相仿的駕駛座艙
配置,值得稱讚的是 ID.系列全數都跟上電動車主流市場,並不需要另外再按啟動按鈕來啟動,只要踩一下
煞車、撥動排檔旋鈕把手,就可以直接行駛了。台灣福斯汽車導入國內的 ID.4 與 ID.5,都是標配了雙前
座記憶電動調整座椅,因此坐進駕駛座、踩下煞車踏板時座椅就會回復成原先設定,在配備設定上也是值得
讚許一下。



ID.4 全車系標配雙前座記憶電動調整座椅,還附有加熱功能,駕駛座車門內側扶手上的控制按
鈕,需要透過按下 Rear 按鈕來切換前車門與後車門車窗,簡約設計的同時也需要稍微習慣一下。



Pro S 棕灰配色的座椅在椅背上有著 ID.字樣,而 GTX 所標配
的跑車型座椅,椅背上則繡有 GTX 字樣,所有座椅都有扶手設計。

多功能方向盤後方的 5.3 吋數位儀表,乃是直接立在方向機柱上,採用小吋數儀表同樣也是與電動車新
創品牌相仿,僅提供重要的行車資訊給與駕駛人,其餘資訊內容則是全數置於中控儀表內,而設計在方
向機柱上的原因,則是無論怎麼調整方向盤位置,駕駛人都能夠持續完整看到儀表上的資訊內容,而顯
示模式駕駛人則可以透過方向盤右側盤輻上的按鈕進行操作。




設置在方向機柱上的 5.3 吋數位儀表,顯示的內容主要為行車資訊,其餘功能設定與資訊顯示,則
是集中在改款後換上的 12.9 吋數位儀表上進行閱讀與操作,比較可惜的是目前沒有支援中文化界面。

改款駕駛座艙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就是換上了 12.9 吋中控螢幕,車載系統也改為最新版本 (MIB4),雖
然還是比較傳統車廠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但提供了更多自訂義的使用體驗,並且將原本 Volkswagen 集
團常用的快捷系統按鈕整合其中,也就是如空調、駕駛模式、影音系統等快捷按鈕,可以直接在儀表最上
方進行選擇,還是有著一定的快捷性與便利性,但很可惜的,是目前並沒有支援中文介面。





ID.4 與 ID.5 全車系都標配三區恆溫空調與後座出風口,同時在空間運用上也積極加入巧思,中央鞍座的
置物空間可以依照需求變換成置杯架、置物盒等不同變化,Pro S 的前排座椅椅背還有手機袋、置物袋等設
計。

車載系統中有一項 App-Connect 多媒體手機鏡射功能,這其實就是 Volkswagen 手機串聯功能的名稱,
支援 Apple CarPlay 以及 Android Auto,只是並沒有支援無線串聯的功能,對於車主來說,這一點同樣
也是較為可惜的一件事情。這套車載系統導入國內同樣也沒有支援原廠導航系統,這進而也影響到前擋風
玻璃下方的 ID.Light 功能,這道燈條會在充電 (綠色)、車門啟閉與車輛啟動 (白色) 時有所變化,進而能
提醒駕駛人,但由於沒有支援導航,也就沒有透過燈條導引前進方向的特點了。


位於前擋風玻璃下方的 ID.Light,在充電時會顯示綠色,衝完電也會因應電池電量多寡,而藉由燈條來顯
示不同比例,不過由於國內並沒有支援原廠導航系統,因此燈條並無法如在歐洲市場,支援導航時的左右轉
指引功能。




後排空間與行李廂容積表現

ID.4 Pro S 車身尺碼分別為 4,584mm 車長、1,852mm 車寬以及 1,634mm 車高,受惠於電動車架
構優勢,軸距設定在 2,771mm,意味著後排座椅膝部空間的出色,頭部空間也有不錯餘裕,雖然電池組
位置的影響,讓椅墊到車室底板的高度較為不足,但膝部空間表現能提供雙腿伸展,對舒適性還是有一定
助益;至於全車系標配的三區恆溫空調與後座出風口,舒適性獲得一定提升。



ID.4 的後排座椅並不具備前後挪移功能,不過受惠於電動車架構優勢,後排乘員在膝部
空間享有出色優勢,此外,車尾行李廂容積也有著 549 公升擴充至 1,575 公升的表現。

ID.4 後排座椅並沒有前後滑移設計,椅背翻摺傾倒後並不會完全的「平整」,不過車尾廂透過行李廂底
板的高低雙層運用設計,在實用性上同樣有一定表現,比較有趣的部分,是 ID.4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543 公升,ID.5 由於車長多了一些,因此基礎容積是比 ID.4 大了一點的 549 公升,後排座椅翻摺後
ID.4 可擴充至 1,575 公升,反而比 ID.5 的 1,561 公升多了一些。



Harman Kardon 音響系統與全景玻璃車頂在 ID.4 車系中,是高階戰力、也就是 GTX 車
型上才列為標配,不過在 ID.5 車系則是採用全車系標配的規劃,也突顯出產品定位的不同。

改款最重要的,就是換上 APP550 電能驅動單元

Volkswagen 在 2023 年 10 月份所進行的改款工程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換上了代號 APP550 的電
能驅動單元,這具驅動單元乃是原廠在 2023 年第一季時所發表,隨後率先在緊接著發表的 ID.7 上配置
,後續 Volkswagen 也陸續在 MEB 平臺系列產品上進行更換,將原先大量運用的 APP310 替換為
APP550,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性能與效能獲得提升。


Pro S 車型乃是單馬達後驅設定,GTX 則是雙馬達四驅,不論單馬達或是雙馬達,在 2023 年改款動作
之後,後軸搭載的都是 APP550 電能驅動單元,原廠資料顯示其性能與效能都較原先 APP310 更為出色。

在升級改款前原廠在 ID.4 車系中,大電池後驅版本最大動力輸出設定,乃是 204 匹最大馬力以及 31.6 公
斤米最大扭力,而國內市場導入的 ID.4 或 ID.5,都是實際可用 77kWh 的大電池版本,採用 APP500 單
馬達後驅的 Pro S,其動力數據為 286 匹與 55.6 公斤米的馬力、扭力輸出。雙馬達配置的 GTX 車型,在
前軸馬達輔助下,最大馬力則來到 340 匹與 69.3 公斤米,同樣也比升級前 (299 匹 / 46.9 公斤米) 提升
不少。



ID 系列的換檔系統與傳統排檔系統邏輯略有不同,對於初次操作的消費者而言,可能需要時間習慣一下;
至於 ADAS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的使用,只需要透過左側盤輻上的觸控按鈕就能直接操作,相比集團內部份
車款仍採用專門播桿的設計更為便利。

電動車在動力表現上的優勢,在於扭力輸出的即時,也正因為加速優勢之特性,因此坦白說改款後換上了
APP550 電能驅動單元,動力數字上比起原先版本更出色,但實際上的感受卻不是特別鮮明,當然這也是
因為沒有改款前後版本的「同場」比較;而在駕駛模式的切換時,則是能透過加速踏板的敏感程度感受到
其中變化。


電動車原本就在電池組帶來的低重心優勢下,讓整體操控有著一定的穩定優勢,而電動馬達的扭力輸出的
即時特性,更是提供出色的加速感受,Volkswagen 同時也為 ID.4 與 ID.5 導入了前低後高的設計,輪
胎也是前窄後寬配置,目標就是希望維持在操控表現上的優勢。

切換模式的變化在雙馬達四驅 GTX 上會更為明顯,因為在前馬達輔助下,能夠感覺到整體動態表現更加
敏銳些許,這一點在方向盤上所傳遞而來的前輪反饋,同樣也有些許不同。整體來說,電動車在電池組所
帶來的低重心優勢下,原本就在操控表現上有所加成,而 Volkswagen 在底盤懸吊設定也有將品牌特色
給延續,在山區道路持續的轉向表現,還是保有一定的輕快調性。




GTX 車型在駕駛模式部分多了一個 Traction 選項,但 ID.4 與 ID.5 都沒有多段動能回充功能的選項,在
動能回充的 B 檔模式下,鬆開加速踏板可以感受到回充力道,但並沒有支援到完全停止,也就是說並沒有
完整 One Pedal 駕駛模式。

講述到駕駛模式,Pro S 車型標配有 Eco、Normal、Sport 的 3 種駕駛模式,另外再加上一個個性化模
式選項,總計 4 種模式切換,而 GTX 車型則多了一個 Traction 模式選擇,算是對應四驅動力架構的特
點;相比於集團其他已經陸續導入國內的 MEB 作品,ID.4 與 ID.5 都沒有方向盤後方播片設計,也就是
沒有多段動能回充等級的選擇,駕駛人只能在 D 檔與動能回充的 B 檔之間切換,B 檔位下只要鬆開加速
踏板就能感受到制動回充的力道,但並不會制動到完全停止,也就是並不能完全實現 One Pedal 駕駛方\式,這一點也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從產品面向來看,ID.4 與 ID.5 雖然在軟體上仍持續追趕著電動車新創品牌的作品,
但擁有操控表現上的特色維持,對於品牌車主的油轉電歷程,卻是頗有助益的一項特點。

Volkswagen 針對 ID.4 與 ID.5 的懸吊設定上,都採取了前低後高配置,ID.4 Pro S 前車身比後車身低
了 5mm,如果是 GTX 則是前車身降低了 15mm、後車身降低了 10mm,就連輪胎也是採用前後配設定
,ID.4 Pro S 標配了前 235/55 R19、後 255/50 R19 的前窄後寬設定,這些同樣都是有助於整體操控
表現的設計。換個角度來想,就是跨入電動領域後雖然軟體研發仍舊持續追趕市場前段班,但在操控表現上
的優勢仍舊要延續。

ID.4 Pro S 的 175kW 最大快充功率

其實早在台灣福斯汽車針對 ID.4 與 ID.5,在國內市場展開預售時我們就有了這樣的疑問,ID.4 與 ID.5
統一導入的都是 Pro S 與 GTX 兩種車型,全數都是搭載大電池版本 (歐洲市場有推出實際可用 52kWh
的版本),但 ID.5 GTX 的電池容量卻硬是多了 2 度電 (實際可用 79kWh),同時快充最大功率也採用不
同設定,相比 ID.4 全車系的 175kW,ID.5 Pro S 為 135kW、ID.5 GTX 則是 185kWh。


從臺中到日月潭的來回路程,再加上拍攝取材期間的來回,在試駕活動結束時仍有著 40%的電量。

是不是電池版本的不同,亦或是零部件上有所差異,台灣福斯商旅並沒有相關答案,僅表示原廠對 ID.5 的
產品定位有不同設定,但就充電時間來說卻又沒有差異,因為無論 135kW 還是 185kW,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同為 26 分鐘。


Volkswagen ID.4 Pro S 從約莫 40%補電至 80%的充電曲線


Volkswagen ID.5 GTX 從約莫 40%補電至 80%的充電曲線

在經過兩天一夜的試駕時間後,由於工作行程安排並沒有特別另外進行耗電,在試駕活動結束前電量仍有約
莫 40%左右,實際進行快充補電至 80%,總充電量為 32.281kWh,充電時間約 19 分鐘,最大功率則來
到 162kWh。隨行的 ID.5 GTX 同樣補電至 80%,總充電量為 36.43kWh,最大功率則來到 165kW。



單就充電體驗來說,能支援更大快充功率的 800V 架構,相信面對市場時會是更具吸引力的誘因,而這很
可能就需要等待集團下一代的一般品牌電動車平臺推出;現行 MEB 平臺表現雖然相比電動車新創品牌競爭
對手並不算出色,但在操控表現上的優勢卻還是有維持住,這對於品牌消費者從油轉電的過度,或者說轉換
過程,應當會是更有利的,再加上售後保修的便利性,只要產品導入節奏掌握得好,在市場的電動車競賽中
,仍舊能保有一定的競爭態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6 17:0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