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2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實踐佛法 解決了多年的心結──寶僧法師人生修煉的第一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28 02:06: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實踐佛法    解決了多年的心結──寶僧法師人生修煉的第一課

當人生遇到瓶頸期,一般人會怎樣應對?俗名羅勁松,出生香港,26歲的家中獨生子毅然出家,穿起藏傳僧裙、僧衣,父母至今從來都不贊成。

回想起年青二十多歲時,寶僧法師 (羅勁松博士) 經歷過嚴重懷疑人生的階段,你可能即時會想:這麼年青就出家,必定受到人生的極大挫折,於是為了逃避現實去出家;誰料情況剛好相反,當時他正處於人生向上的順境狀態,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生活悏意。「當你有出離心,對世間不滿,才會想走向彼岸。」他懇切地說道。

學佛要趁年青   積極尋思人生意義

他對世間的不滿,著眼點是對於人生不斷重覆的三餐一宿,油然生起厭悶。與老朋友話當年的時候,寶僧法師依然語氣堅定說從不後悔出家:「學佛要好早開始,我今生開始得太遲,如果有來世,最好由一歲就開始學佛。」

說到在人生瓶頸期要去找別的出口時,他走去學話劇,接觸不同的宗教。自言是個感性的人,但找一個宗教信仰必須審慎理性,最終折服於科學和邏輯性強的佛教。

「佛教指導我在人生有個新轉向,這個轉向令我對世界有重新的看法。人生有了希望。」得聞佛法令他找到人生的新方向,法師形容自己猶如取得最新版本和具作用的地圖,可以正確的帶他到目的地,邁向解脫的道路。

修行與佛學研究有一定的互相推動作用。法師用了地圖比喻佛學研究,當你的地圖越清晰,你越能去到你的目的地。他說,西藏高僧阿底峽尊者對修行人訂下了三個標準:一、做任何事,心態趨向放下執著;二、利他;三、對究竟解脫充滿熱情。


寶僧法師認為教學相長,透過與學生的互動,令他對社區佛學教育的認知提高,從而有助改良教學內容。
緣熟出家   利行精進

自22歲開始他持續熱切研習佛學,初時學習漢傳經論,認識到一班良師益友。後來離開了香港這片出生地,先去到印度新德里,於1996年正式接觸到藏傳佛教,1999年為了方便學習,在西藏塔公佛學院堪布土登曲吉扎巴座前,捨姓求真,出家為僧。1996至2005期間,他先後在噶瑪巴國際佛學院、塔公佛學院、爐霍壽靈寺佛學院、哲蚌寺洛色林佛學院等佛教著名學府,修學迦舉、寧瑪和格魯等不同派系的基本教義。

2005年法師入讀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研究漢傳因明。碩士畢業後,於2009-2018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印度學博士,研究梵文本的法稱因明,以最優異成績畢業;其間完成編寫《因明學入門》(2015)。除教學外,寶僧法師主力從事佛學梵文或藏文翻譯工作。

「當時的同學只有我一個穿牛仔褲,故只能坐後排。後來為了便利學習,坐到前排和參與佛學辯證環節,於是在西藏塔公佛學院出家;這只不過是個很普通的過程。」法師輕鬆俐落分享道。

博士畢業後,寶僧法師於新亞研究所佛學中心任教「佛教思想與文化課程」,科目包括西藏佛教概論、佛教邏輯和必修的般若中觀思想 。他闡釋說,這個課程的最大特色是兼容傳統學術和經院派學術,令社區佛教普及又顧及學術的理論基礎。

老師的吸引力法則

第二屆課程現已招生,法師指出,由於學生對佛學的認知程度差異大,教學時會有好大的挑戰。除學術外,最重要是讓他們有得益,放下這個世間的執著,更多利他,對解脫產生更多的希望,人生有所轉變。

他認為老師的任務是引領學生走向自己,分享了老師的教學⻆度。「我理想中的佛學,要令學生有少少辛苦。人是要在痛苦中學習,記憶才深刻。如果你上堂百分百聽得明白,那麼不需要聽課,只須發筆記便可。我希望你上堂可以聽到新的東西,從而對生命有所反思,最終帶走一些得著,對你未來人生有所幫助。」

「我希望不會顛倒妄想,到時觸覺敏銳點,更能接近和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態,或者我應該怎樣present,能給予學生甚麼。」他說。所謂教學相長,他表示在第一屆的兩年經驗中,令他不斷反思和改進,開始拿捏如何實踐佛教普及教育,故這次會修訂新的課程內容。

留學德國,博士畢業後的第一份教學工作在新亞研究院佛學中心,主要教授佛教因明。

真正安樂幸福之道

談到遊學藏族地區的歲月,寶僧法師有兩樣最大的寶貴得著。首先,在山上遇到非常好的老師。「他們的生活在許多人看來貧苦,但我看到他們過著真正安樂幸福之道。」

另外,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苦行在街頭睡時被人收留照顧,獲得他們很善良的幫助。「人生無常,當離開的一刻,大家都不留戀,沒有成為彼此的負擔。命運派給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我們彼此都善待過對方,當我們生命結束後,下世再見。」

實踐佛法    解決了多年的心結

「理論上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慈悲,心靈足夠開放和柔軟,無顛倒妄想,接受現實,這個世界便不能影響我們,影響我們的百分百是自己。」寶僧法師透過不斷修煉自己的心,令自己逐漸放下父母不接受自己出家的執念,沒有再跟他們吵架。

「直至有天,我跟自己說,我要接受他們不能接受我出家這件事,我感到雨過天晴。我自己解脫了。遇到他們的嘮叨,也沒有再激烈爭論。」他說。

法師用了臭豆腐做比喻,因為人的內相分不同,喜歡的人會排隊去食,不喜歡的離五十米遠都不想接近,而那臭豆腐的味道始終如一,差別是來自我們對它的描述和理解。「我們的業力、習氣,導致我們有錯誤的理解和看法。」他釋述說。

透過學習佛法,一個人可以滋養心靈的開放和柔軟度,不會輕易受到外界影響而不開心、煩惱和痛苦。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2 03:0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