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9-2
- 最後登錄
- 2025-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53
- 閱讀權限
- 70
- 文章
- 66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灣人的下飯菜:四破魚
為何叫四破?
是在破什麼?
你有吃過「四破魚」嗎?四破魚是一種相當庶民的魚,煎過之後超級香,是小編童年的最愛。近年在市場上不知為何很少看到四破的身影,直到前陣子終於讓小編的媽媽在市場裡發現唯一一攤,趕緊把老闆原本打算留給自己吃的三條魚買走XD
四破魚的魚身很容易腐爛,不知是否如此,往往上桌時「頭尾」都已消失。小編這次煎完也是看不到魚尾(聽起來像是藉口)。想必有人好奇四破魚為何叫四破,在曹銘宗老師的《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中其實有過討論:
---------------
四破魚在台灣是常見、漁獲量多的魚種,因富含脂肪酸容易氧化變質,所以很早以前就發展了特別的處理方法:下船後隨即用鹽水煮過,再以熟魚販賣。
煮熟的四破魚價格低廉,但煎過後卻鹹香好吃、非常下飯,所以成為很受歡迎的平民美食,今天很多人的飲食記憶中都有四破魚的滋味。
四破魚的「四破」(台語音sì-phuà)是什麼意思?幾年來我問過很多耆老、魚販,都說不知道!有的魚販說:「賣魚幾十年了,就是這樣叫啊!」有的魚販面無表情,我猜他大概想說:「買就買,問那麼多幹什麼?」
有關「四破」之名的由來,常見的說法是:此魚煮熟後,魚身很容易分成兩半,各半的中線再分兩半,一共四半,故稱四破。有人還說,四破應該寫成「四剖」才對。
這樣的解釋無法說服我,因為四破魚體型不大,而且是先在籃子裡疊好再煮熟,整條完整、頭尾也未斷裂,賣相很好,哪來四破?「四剖」的說法也不對,就台語而言,「破」字是對的,「竹仔做四破」就是把竹子剖成四片,而「剖」是華語,台語「剖」只用在解剖的「剖驗」,發音phò,與「破」發音phuà不同。
不過我想到,有些漁家會把四破魚煮熟曬乾做成「四破脯」販賣,在曬四破魚時,小尾的整條曬,較大尾的去頭去骨、剝成兩半、四半曬,就有「四破」的可能,但這樣的解釋太牽強了。
另有人說,「四破」是「死破」,因為此魚平時亂吃東西,死後肚子很快發酵破裂。我聽了,也只能在心中暗念阿彌陀佛。
還有人說,四破魚世世代代供養貧困家庭的蛋白質來源,這是金剛經「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境界。我對此佛門見解頗有同感,但我雖然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卻不認為這與魚名有關。
最後有人說,他小時候吃煎四破魚,父母確實先剝成四半,或許是窮人家庭的關係。對於此說,我就無法評論了。
除了詢問,我也從歷史文獻找答案。台灣在日本時代的《台日大辭典》(1931年)有收錄「四破魚」(sì-phòa-hî)一詞,指一種海魚,日文漢字「鰘鰺」(むろあじ)。我從日本魚貝類圖鑑找到這種魚的學名Decapterus muroadsi,這是圓鰺屬的魚,但《台灣魚類資料庫》不見此一魚種。
台灣清代文獻只有《福建通志臺灣府》(康熙、乾隆、道光)提到四破魚:「四破魚,似鰮而無鱗,性嗜火,大武崙至三貂一帶海邊居民,昏夜以二艇,共張一罾,另一小艇持炬引之,群魚望火而來,罾中得魚無數。」
這段話的「鰮」指沙丁魚,「罾」指魚網,描述清代基隆大武崙至新北三貂角的漁民,已懂得利用四破魚的趨光性,在夜晚搭小船出海,點火把張網捕魚。
然而,其他與福建相關的官方文獻,卻都沒有四破魚的紀錄,所以很有可能四破魚是台灣才有的魚名。
另外,清光緒年間《海錯百一錄》記載:「四破魚,似鯉而無鱗,惟喜火光,產臺灣大武崙至三貂一帶,昏夜張罾於船,以小艇燃炬為導,羣魚望火躍入罾中。福州興化海中亦有望火結墜而來,間有飛入棹中,呼之為火魚,以其多也又呼之為夥魚。」
《海錯百一錄》作者郭柏蒼是博物學家,他是福州人,他這段描述與《福建通志臺灣府》講的一樣,只是多提到福州興化也有這種捕魚方式,但沒有說明四破魚名稱的由來。
台灣北海岸漁民「以火招魚」的傳統漁法,直到今天還有,從火把、磺火(金山產硫黃)演變到強力集魚電燈,除了捕四破魚、青鱗魚,還有鎖管、透抽、軟絲等。
查到這裡,我想或許「四破」不是閩語,而是其他語言的音譯。因此,我又比對早年北台灣原住民馬賽族(Basai)的字彙,結果沒有找到與「四破」諧音的魚名或其他用字。
即使如此,我還是常買不知魚名由來但非常美味的四破魚,準備好白米飯,先怒煎!再怒吃!
-------------------
四破魚手繪圖:林哲緯繪製
煎四破的照片:小編自煎自拍
-------------------
雖然最後沒有找到名稱由來,但絲毫不影響小編對四破魚的愛,就讓我們繼續吃繼續找答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