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華蓋真人劉若拙
劉若拙:被宋朝皇帝封為“華蓋真人”
劉若拙,宋代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人,生於唐朝昭宗光化年間(西元898年-西元900年),自幼年起在四川羅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的師兄青精真人為師修道,因他勤學苦練,深得內外雙修之功,道成後雲遊四方。
據《太清宮志》記載:“五代時,後唐同光二年甲申(924),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公守中子,相談契合,遂留住焉。” 後唐同光二年甲申,東來嶗山在太清宮的東南側自建一茅草庵,名“驅虎庵”,內供老子聖像,在此潛心獨自修行,練武驅虎。
當時嶗山多有猛獸,時常出沒傷人,劉若拙勇驅虎狼,為當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為他所居的茅庵贈額匾“驅虎狼庵”,後人簡稱為“驅虎庵”。李哲玄仙逝後,劉若拙受太清宮眾道士的擁戴,入主太清宮。 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五年(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務的右街道錄何自守坐事流配,趙匡胤素聞劉若拙之名,於是召劉若拙入京任左街道錄,敕封他為“華蓋真人”,並留東京(今開封)布教。未幾,堅回山。後奉敕回嶗山建造道場。
《皇朝通鑒》稱其“善服氣,年九十餘不衰,步履矯捷。每水旱,必招於禁中,設壇致禱,其法精審”。數年後,真人劉若拙堅辭求以還山,宋太祖趙匡胤只好放其重歸嶗山,並撥鉅款資建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道場,同時重修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和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館院,此為嶗山太清宮受敕稱宮之始。
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道場建成,取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太平宮。元泰定二年(1325年),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銘》載:“敕建宮于上苑,賜名太平興國院(今太平宮),太清、上清其別館也。”上苑宮建成時,宋太祖趙匡胤已駕崩,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改元“太平興國”,故上苑宮亦隨之改稱“太平興國院”,又稱“太平宮”。
經過這一番修建,嶗山道教名聲大振動,四方道眾,紛紛來投,嶗山道教一時興盛空前。宋代道教所輯的《洞天福地》一書中,遂將劉若拙的兩處館院分別列為第六、第七福地。劉若拙自建起太平興國院以後,較長一段時間在那裡靜修,後因來訪者日漸增多,為求清靜,晚年一直駐居即墨。
劉若拙在嶗山修行期間,聞名求道者踵至,他挑選弟子十余人傳授道要,後來他又出遊多年。明黃宗昌《嶗山志》中說劉若拙“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弊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
傳說劉若拙龐眉皓髮,面如重棗,體魄雄渾,步履矯健,冬不戴帽、不烤火、夏不穿鞋、不用扇。一夕端坐而逝,葬於即墨縣東關高真宮前(今即墨市東關小學院內),有墓。生前收弟子甄棲真。
宋太宗淳化二年(西元991年) 辛卯臘月,逝於即墨,葬於即墨縣東關高真宮前(今即墨市東關小學院內),至今猶存,其墓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而太清宮三官殿院內的兩株銀杏和上清宮門前的3株銀杏傳說都是劉若拙親手所植,樹齡都已超過千年,長勢仍然很壯,實有劉真人之遺風。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