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4-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89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881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你那麼在意別人的想法,最終受苦的卻是自己
別人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在意你
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太在乎別人的想法而受苦。這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情緒習慣。
別人的腦袋裡面想的是什麼,你永遠無法清楚。有人對著你皺眉,並不表示他不喜歡你。有人看到你不打招呼,可能他沒戴眼鏡,或只是兀自沉溺在自己的感覺中根本沒注意到你。有人看到你時臉色不好,可能因為他正肚子痛。
但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傷口」需要對號入座,如果感覺不被愛、不受重視、被批判,於是就判定說,對方的言行是「針對我來的」,我做錯了什麼嗎?上次見到他的時候我行為舉止有不妥之處嗎?還是他聽別的朋友說了什麼?各種猜疑,九轉迴腸,百般思量。
我有時喜歡玩微博,因為上面的網友們非常可愛。同樣一件事情,我發出去,反應是天差地別:有人稱讚,有人罵,有人會留下完全與你發的內容無關的評論。如果要針對別人的留言起反應,那一路看下來你就會是又哭又笑、有悲有喜,像不像一個瘋子?
記得我婚姻出狀況的時候,最難過的當然是怕傷害到親愛的家人,其次就是擔心大眾的輿論以及讀者的看法。當時,我羞愧難當,有一次去上一個老師的課,和一名讀者配對做個案。由於是親密關係課程,必須暴露真實的狀況,於是我小心翼翼、有點為難地說出了自己的情形,很擔心她會如何反應──她會震驚嗎?她會失望嗎?她會批判我嗎?她會告訴別人嗎?她會看不起我嗎?還是因同情我的遭遇而安慰我?
沒有。都沒有。聽我面色凝重地陳述完之後,她愣了一下,緊接著第一反應是問:「那你還會繼續寫書嗎?」
哦!是的。她是我的讀者,喜歡我的書。她關心的是我還會不會提供她在乎、想要的東西。至於我的婚姻狀況,無所謂,真的與她無關。這件事情讓我有點錯愕,當然當時也是一個極大的撫慰:原來別人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在意。
越是想要去隱瞞什麼,別人反而越會猜疑你
經歷了婚姻失敗的打擊之後,我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因為我發現,越是想要去隱瞞什麼,故意去做什麼,別人反而越會評論、猜疑你。你理直氣壯、若無其事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別人的流言蜚語真的會比較少,而且無法影響到你。這是一種能量的交互作用,非常微妙,但也非常準確。
俗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都是自己有愧才會招來別人的蜚短流長。
為什麼在意別人怎麼說?一定是自己對自己的言行有「不安」的感覺,因為內心早就有自我批判,有跡可循的,給人家的批評留下了餘地。
我女兒就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有點我行我素的味道,所以一般來說,她的情緒比較穩定,不會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的。我兒子就不同了,他爸爸隨便一句批評,他就一定要辯駁,而且會非常生氣。我常常告訴他,你跟爸爸見面的時間不多,他喜歡教訓你,你就把耳朵關上,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感覺就好。
但是我知道,兒子由於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得到爸爸的撫慰和認同,但是爸爸始終沒有看見這點,每次和兒子在一起,就會忍不住開始說教,因為他心裡也有很多不安全感,覺得兒子的行為如果偏差了,會影響到他,而且別人會認為是他的錯。
喜歡說教的人,通常也是用「說教」來獲取重要性和價值感,沒有自我覺知的人,是無法覺察並且停止的。而且這種事情是這樣的:一方越是在乎,另一方就會越加進行這樣的行為。
像我女兒,和她爸爸在一起時,她爸爸說什麼,她就表面應付一下(其實她的耳朵和心幾乎都是對他關閉的),因此她爸爸會覺得無趣,也不想說什麼了。但是兒子不同,兒子在乎,有反應,而且會和爸爸爭辯、抗衡,那這樣對方興趣就更大了。
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點,我想,那跟我們所有重要關係人相處的時候,就可以由自己來主動結束這樣令人厭煩的牽絆關係了。
內心安寧,來自於對自己各種情緒的全盤接納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在意人家的說法、看法,幾乎是為了面子而活的。這樣不但消耗了大量能量在外表的裝模作樣上,更為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可他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內心太脆弱又自卑,充滿了自我憎恨、鄙視,所以不得不向外投射,認為別人都瞧不起他,所以他需要格外努力去爭取認同。一旦不能獲得認同,或是別人稍微說他一點不是,他就會憤恨不已,把對自己的憎恨又全部拋向對方,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衝突。
所以,想要平和,我們自己內在要先有平和,才能不在乎外面的風風雨雨和波浪。內在的平和雖然絕大多數是天生的,但是隨著年齡增大、閱歷增多,並且通過自我覺察、靜坐冥想等方式,可以增加平靜的程度。然而我覺得,真正的內心安寧是來自於對自己的全盤接納,對自己的想法、情緒都能有所覺知而且接納。
那些內心很不平靜的人,有些是太過在乎自己的感覺。感覺一不好,就馬上想要擺脫。甚至會立刻責怪、怨恨那些讓他感覺不好的人、事、物。感覺很好時,就自我陶醉,而且恨不得永遠停留在那一刻,不要離開。
太過看重自己的感覺,無法和自己的感覺拉開距離,因而不能承受、接納各式各樣不同情緒的造訪,可能是很多人當下最需要修習的重要功課。感恩那些挫敗的過往。
《遇見一個人的圓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