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9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8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46歲的小王因右上腹疼痛不適,症狀持續約1個月至醫院就醫,據他描述無其他排便狀況改變或出血,也沒有家族病史, 
 
但經大腸鏡檢查診斷為升結腸大腸癌,開刀後確定已至第3期,需接受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 
 
 
全球大腸癌年輕化 美國預防組織建議篩檢年齡放寬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廖敏凱表示,國內50歲以上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得利於國健署糞便潛血篩檢及積極召回 
 
陽性者接受大腸鏡檢查政策,近年已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但相對來說,侵襲年輕族群的大腸癌越來越常見,統計發現,與過去20年相比, 
 
40至49歲族群的發生率幾乎翻倍。且此趨勢為全球化趨勢,根據USPSTF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2021年發表,篩檢大腸癌的起始年齡 
 
由50歲放寬到45歲以上族群為合理建議。 
 
廖敏凱說明,大腸癌的明確原因仍待研究,一般認為除遺傳體質如家族病史之外,飲食與生活方式為可能肇因, 
 
較高風險因子包括缺乏攝取高纖食物、運動量不足、常吃油炸、燒烤或加工肉品、抽菸等, 
 
有以上習慣的族群更需注意篩檢,防微杜漸。 
 
 
大腸癌常見症狀別掉以輕心 一旦症狀明顯多為後期  
 
 
廖敏凱指出,大腸癌常見症狀有血便、排便頻率變化、大便變細、腹部疼痛或硬塊、體重減輕等。但有明顯症狀時, 
 
常常代表疾病已發展到較後期,這些病患往往需要接受較進階的治療,如開刀合併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等等, 
 
併發症較多預後也比較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