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32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015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狀態︰
離線
|
大陸考古團隊在陶寺遺址的中小型墓葬出土大量豬下頜骨,推測是墓主親友在下葬時贈送的「助喪品」。
現代人參加喪禮時,為了表示對往生者的哀悼,除了包白包以外,有些人還會贈送鮮花或花圈,而古代也有類似的喪葬禮儀。大陸考古團隊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陶寺遺址中發現特殊現象,豬下頜骨在當時具有財富象徵,出土最多的卻不是王族墓葬,而是中小型墓葬,因此考古人員推測,這些中小型墓葬的豬下頜骨,很可能是由親朋好友贈送的「助喪品」。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遺址,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何努在央視節目《開講啦》指出,在陶寺遺址的部分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豬下頜骨,是古人的財富象徵,不過卻出現一個神奇的現象,王族墓中的豬下頜骨並不是最多的,而且一些中小型墓葬中的豬下頜骨被明顯分堆。
何努表示,這些豬下頜骨其實是墓主下葬時親朋好友送的「助喪品」,相當於現代人參加喪禮會準備的白包或花圈,只不過古人以豬下頜骨替代,當作為往生者準備的禮物,或代表某個事情、物品的象徵,這種行為在當時稱作「賵賻(ㄈㄥˋㄈㄨˋ)制度」。
《光明網》報導曾提到,賵賻制度是一種祝葬制度,是葬儀或喪禮中的重要部分,送葬人會贈送物品給往生者和其家屬。大陸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賵帽制度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互助行為,龍山時期比較原始和隨意,周代開始明確成形且得到發展,商代很可能是逐漸盛行的源頭,並且在這之後,這種互助行為與社會地位等級、宗法禮制等結合,逐漸成為一種喪禮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