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32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01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大明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曾先後存在四大特務機構,即: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其中,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間,大太監劉瑾掌權,四大特務機構曾經並存於世。那麼,四個機構中哪個權力更大呢?
1、錦衣衛
錦衣衛成立最早,本是軍事建制,是皇帝的儀仗隊和侍衛。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認為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辦案處處掣肘,為加強中央集權,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
錦衣衛
錦衣衛的首領為錦衣衛指揮使,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飛魚服和繡春刀
朱元璋在位後期曾一度廢除了錦衣衛,但朱棣即位後很快就恢復了錦衣衛,自此終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
清朝入關後依明制建立了錦衣衛,但清朝的錦衣衛僅僅存在了一年。
2、東廠
東廠全名「東緝事廠」,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設立東廠,由親信太監擔任首領。東廠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北側,東廠是世界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甚至遠達朝鮮半島。
朱棣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為避免帝位不穩,恢復了朱元璋一度廢除的錦衣衛。但他又覺得錦衣衛位於宮外,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全新的位於宮內的機構,這就是東廠。
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太監曾立下汗馬功勞,比如鄭和,因此朱棣心中便認為太監更加可靠,且他們身處宮內,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
曹化淳
於是,朱棣違背了朱元璋不許太監干政的祖訓,開始重用太監。從此,明朝的太監集團從此登上了歷史舞台。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1)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均要派人聽審;
2)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3)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等,東廠要派人查看;
4)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
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得多。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自朱棣開始,東廠的存在和錦衣衛一樣貫穿明朝始終,合成「廠衛」。
3、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和內行廠存在的時間比較短。
西廠的成立是一個偶然的,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以旁門左道蠱惑人心,朱見深認為京城不安全,便在第二年(1477年)增設西廠,以親信太監汪直為提督。
西廠成立後,權力甚至超過東廠,西廠直接聽命於皇帝,同樣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的節制。
西廠成立後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前後廢立兩次,共兩任提督——汪直和劉瑾。
雨化田
明武宗正德初年,馬永成掌管東廠,谷大用掌管西廠。而此時的司禮監太監劉瑾與二人均有矛盾,於是劉瑾便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廣,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
內行廠成立後,權勢猶在東、西廠之上。
四大特務機構並存期間,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東廠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四大特務機構則直屬於皇帝。
劉瑾
正德五年,公元1495年,劉瑾被凌遲處死,西廠和內行廠隨之撤銷。
綜上,東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存在時間最長的特務機構,西廠和內行廠只在成化和正德年間存在。
其中,廠是由司禮監太監統領的宦官機構,而衛是由指揮使統領的軍事機構,但廠中的屬官,如貼刑、緝事、隸役等是從錦衣衛的官兵中調撥過去的。
廠和衛都是明朝皇權的重要支柱,由於東廠廠主是皇帝信任的太監,因此東廠權力猶在錦衣衛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