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4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來澎湖跋頭春:「跋」得頭籌,年年有「賰」! [複製連結]

總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總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2-7 14:13: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近年來,「西乞龜」的稱號,似乎勉強躋身在臺灣元宵觀光排行中。

所謂的西乞龜,即澎湖上元的主打戲──「求平安龜」,以及周邊相關活動。在有關單位推展之下,躍升為澎湖數一數二的觀光節慶,以及年度不可缺席的觀光節目之一。

澎湖地區大小廟宇林立,每逢正月十五,往往有一整天甚至兩三天以上的熱鬧活動,深植於在地生活中。一市五鄉的上元特質各有千秋,大廟與小廟的活動規模往往受限於經費、人口等因素,可大亦可小。往年人氣指數頗高的幾間廟宇總是吸引不少人潮,不過那些小村小廟的上元氣氛,則有格外濃厚的人情味,在這裡總能與在地耆老搭上線,聊上幾句往事。

小地方的「乞龜」,帶有濃濃人情味
「有人來錄影啦,沒有什麼讓他拍,怎麼沒去大廟,竟然跑來我們這個小地方呢?快點,快點,叫人來乞龜,讓他拍一下……」三三兩兩的婦人坐在廟內,一搭一唱,對於一位拿起單眼相機的外來客,她們口中的解讀與心聲,令人會心一笑。

正月十五晚上,本來要前往外垵村,但跨海大橋一過,腦海浮出小廟的乞龜畫面,於是放慢車速,來到龍慶宮。對於外來人士的出現,居民多少有所訝異。仔細推算了一下,現場不超過10人,中老年人占多數。一位中年男子正準備將求到的平安龜取走。人雖少,但年節氣息一點未失,反而看見那種小而美的生活習性,在這座小廟裡刻劃出濃濃的乞龜文化。這裡的村民皆有親戚關係,一句叔叔、舅舅或叔公的問候,貼近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情誼。桌上的節日主角平安龜是居民共同的心願,祈求年年平安、事事順利。如此迷你的過上元,已是這些小聚落或財力有限廟宇既定的年節生態。不變的是乞龜的傳統,變的則是人員的參與。



「少年仔,來,拿一隻回去吃,明年不用還。我們這裡是有跋頭春,在裡面(正殿),你可以去看看。頭春的意思就像求錢母一樣,向神明求乞一份本金帶回家,這樣可以庇佑大賺錢、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燈火通明的殿內,其中一位在地居民正介紹著一項地方風俗──關於「跋(擲)頭春」的習俗。據1993年出版《西嶼鄉民俗概述》所描述:「『乞頭春』,全然是祈福用的。頭春是用一張紅紙上書一個大『春』字。據老一輩的人講,頭春本來每年只有一張,乞得頭春者,必是福運雙全的人。後來慢慢演變為應眾善信之要求。每年製作頭春若干張,只要有人乞走了一張,馬上又貼出一張供人求乞。」拿這段描述與現場對照,原本寫字的紅紙已經改為由廟方提供現成的單張春字聯以及春字紅包袋,最初一人獨得的「頭春」象徵,似乎也變成人人皆大歡喜的參與機會。



「跋頭春」的今昔變遷
現場約50幾歲的男性廟方人員告訴我:

「這項習俗不只我們這裡(小池角關帝廟),像是鄰近的土地公廟,或是其他村落應該都還有,我們行之多年,從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了。從十五開始,一連3天,村裡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但外社若要參加,需有社內的人作擔保。頭春的意思就是有賰(tshun,剩餘),讓求回去的錢當作錢滾錢的母錢(本金),希望可以賺大錢,生意興隆。求乞的金額,最多6,000,最少200,主要是心意,多或少看自己。方式大概是先登記,向神明說明要頭春多少金額,利要加多少,或心意多少,再將現金放入紅包袋或貼在春字聯,放在桌上,焚香稟乞之後拿起筊桮,向神明祈求,若象桮則可得取,若無,則繼續加心意或利,直至象桮應允為止。求得的頭春一般要先放在家中的神明廳3天,3天後再放入衣櫥或保險箱,只要是生財的地方都可以,這就是代表有『賰』的意思。桌上那一張春字聯(上貼有2,000元)是去年求乞者拿來還的,這是早期的作法,只要有人想要使用,我們都有準備現成的春字聯。現今有的改用紅包袋書寫春字,有些人求完之後會將紅包袋先放在桌上,希望可以多一點神明的加持。現在雖然仍是3天的擲頭春,但是大概在第一天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已前來,你看,已經過了1小時了,很冷清,加上人口外流,不比以前了。」





這項習俗,會是現今求發財金的原型嗎?眾目睽睽之下,擲頭春的參與者求的是一份心安,要的是一種神助。然而,昔日的風俗已有所動搖,頭春不再是單純的祈福求運,而成了另一種求財的途徑。

有意思的是,那張正方形的春字聯仍繼續保有時代意涵,「年年有春」不失為一項警惕。居民咸信,農曆新春之初,向神明求春,必能年年有「賰」。習俗經由現今步調的調整與因應,精神性的傳統並未全然消失,只是順應時代觀念罷了





過往的傳承,如今還有「賰」嗎?

「頭春」意味著季節生活的起始,為生活節奏開啟全新局面。逢年過節的小試身手不光是試試手氣,更進一步沾沾年節氣息,暢通全年運勢。這項由地方廟宇經手的歲時習俗演變至今,面臨了人員參與度不高、遊戲規則調整、春字形式變化等情形。以紅紙寫春字的象徵性,已被寫春字的紅包袋和現成的春字聯取代,既存的時代意義與生活意涵剩下多少?因應時代社會環境的價值觀,人們對於新年新希望的素求,仍然與財源廣進、大吉大利、財運亨通等有關。從習俗的物質使用過程來看,「跋頭春」正是一種時代變遷的典範,塑造著在地的生活背景。



「鬧上元」已是澎湖地區代代盛行已久的年節歲事。這些年,財力雄厚的廟宇無不絞盡腦汁,各出奇招,想必與吸引人潮有關。人潮會是錢潮嗎?除了人氣指數之外,濃濃的金錢味,比重量、比大小、比多寡,也比花樣,乞龜文化,不再是單純的乞求平安或食平安了。經濟水平提升、日新月異的聲光科技,加上外來文化的滲入,澎湖上元走向一個新的局面。

「以前我還是囡仔的時候,求回去的肪片龜,會先在家中的神明廳供奉三天,期間小孩會偷捏烏龜的腳來吃,三天拜完之後,整隻烏龜只剩下身體而已……」一段當地人回憶的童年往事,對於現今年節習俗而言,還有哪些「賰」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3 02: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