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5-2-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45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45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主眷顧望厦的女棄嬰
望厦區位於澳門半島的中部。澳門望厦區不是遊客區,有一所完備的望厦聖芳濟各堂,隔鄰是一間鳥語花香的護老院,由修女創辦,有百年歷史。
當年戰後的五十年代,貧民夫婦沒有節育的概念,營養不良或先天不足,產下不少有缺陷的女嬰,母親見是「蝕本貨」,又缺唇又孱弱,眼斜視又不會哭,就索性把她放在修女會大門口,修女開門,見嬰孩冷得嗚哭,收而養之,竟成了「育嬰堂」。
我的朋友曾帶我去上述護老院,為老人家唱聖歌,攤開食物大家吃,歡聲笑語瀰漫在偏廳;為老人家唱歌,也要她的接收能力較佳,性情較開朗;沒有失聰和失明。但很奇怪,試過三次後,賸下來參與的四位長者,都是失明的,她們六十多歲,她們四位懂得笑,其中有一位叫冠珍,梳著長馬尾,戴住閃閃耳環和髮夾,特別懂得口頭製造笑話,人未笑她自己卻已大笑,人慣呼她的暱稱叫「罐頭」,和潔玲、阿儀等都是天生盲的,故特別老友貼心;同齡同遇,原來,她們都是當年因身體缺陷而遭遺棄在修女會門階前的棄嬰!
我發覺她們特別懂感恩,心很静,很懂回應別人,領受別人的心意。「罐頭」係風頭躉,開朗活潑,無人不識!她話她不閒㗎,一早便擔梯往隔籬的聖方濟各聖堂攀高抹窗抹框!手腳靈活的她樂此不疲,樂天安命,比開眼的人似乎更愉快啊!
潔玲的口齒不及冠珍伶俐,她說:「我們是棄嬰,若不是修女慈悲收養我們,早已亡歿,以我們天生失明,若不是修女天天向我們講授天主道理,教數識字,我們根本沒信心活下去!」
世事縹緲,浮沙餘生……帶我探訪她們的朋友已失聯失踪,我又因大病,又逢疫情,没有再探訪「罐頭」和潔玲,去年一次往聖方濟各堂感恩祭,竟巧遇罐頭也在,她蒼老了,正如她口中稱的「江老師」我一樣。
我的一位女性友人阿妮最近向我透露,她也是當年棄嬰之一,後蒙收養,養父母的首胎女兒,稚齡時高燒至腦膜炎併發,智力受損,手足失靈;他們到修女處領養了身心完整的阿妮。她養父原是位天主教徒,比較仁慈,母親卻曾產後躁鬱,收養阿妮後對她很暴戾,她常捱打,她要服侍好「家姐」,擔起一切家務,她從父母的密談中及街坊的話語中知道自己的身世。她年長(二十歲)後曾打算一走了之,但也體念父親的慈愛,養育之恩,而沒有成事……
耶稣曾說:「不要把聖物投给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丢给豬;免得牠們踐踏了寶物,又轉過來咬傷你們。」(瑪7: 6)人命是天主的寶物,不要賤視,不要粗生,生了棄養,造成日後悲劇不斷,幸好有修女仁慈的收養,和天主教小學老師們的矯正,勸阿妮媽勿只懂打駡,阿妮才能勉強正常生活下去,走過灰暗無色的童年……
(天主教平信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