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692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香港腳」不簡單! 中醫解析4類型特徵
香港腳(足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不僅引發劇烈搔癢,還可能反覆發作,影響日常生活。翰醫堂中醫診所醫師蔣之筠在臉書專頁發文指出,根據臨床表現,香港腳可分為「趾間型」、「水泡型」、「脫屑型」及「角化型」4種類型,了解不同類型的好發位置、症狀特徵,將有助於對症治療,提高療效。
趾間型 糜爛異味超級癢
●好發位置:常見於腳趾縫隙,尤其是第4、5趾之間。
●症狀特徵:皮膚浸軟發白,伴隨裂口或糜爛,通常伴有明顯異味及強烈搔癢感,有時會滲出液體,易因細菌感染引發紅腫與疼痛。
水泡型 潮濕環境症狀加重
●好發位置:足底、足緣及趾縫處。
●症狀特徵:出現小水泡,泡壁較厚,內含透明或混濁液體,搔癢感明顯,症狀在夏季
脫屑型 局部乾燥冬季加劇
●好發位置:足底或足緣。
●症狀特徵:皮膚脫屑,皮屑細薄,局部乾燥並伴有輕微搔癢,病程較長,且在冬季症狀較為嚴重。
角化型 癢感不顯裂口疼痛
●好發位置:足跟或足底。
●症狀特徵:皮膚增厚、乾燥、粗糙並出現裂口,雖然癢感不明顯,但硬化與裂口可能引發疼痛。此類型病程長,並在乾燥天氣時加重。
早期治療 避免反覆發作
蔣之筠指出,香港腳若未及時治療,除了持續不適,還可能因細菌感染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建議患者及早就醫,針對不同類型選擇合適療法,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足部乾燥與清潔,避免穿著悶熱不透氣的鞋襪,以降低復發風險。
來源:自由健康網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