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4-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15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7190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脈診」又稱把脈、切脈,是中醫獨特的診病方法,
您或許聽過人們這樣形容中醫:「三根手指頭、一個小枕頭」,這句話中所謂的「三根手指頭」指的就是把脈。
根據文獻,中醫脈學始於扁鵲,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的《靈樞》及《素問》則奠立了脈學的基礎。
一般人認為把脈很神奇,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摸一下手腕動脈就能看病?其實這是古人經驗的累積,
古代中醫看病結合了人體、生命和宇宙的奧祕,順應著大自然與人體的關係。以下就為各位簡單介紹中醫的把脈。
一、如何把脈?
把脈雖然位居四診(望、聞、問、切)之末,但卻是中醫診治中最重要的一環。
把脈乃醫者以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指端,觸按患者手腕處的橈動脈,
以脈博跳動之頻率、節率、波動的幅度、流暢之情況來分辨脈象,做為診病的依據。
二、各種脈象與主病
醫師把脈時,會利用患者脈象的變化,收集病情資料,並加以整合分析、歸納、命名,以便決定治療方針、預期結果、評估療效。
那麼,醫師依據哪些脈象來做診斷?各種脈象代表的臨床意義是什麼?以下舉幾例供讀者參考。
(一)、以脈跳動的次數
例如遲脈、數脈。中國古代的醫生,是以自己的呼吸來測定病人脈搏的次數。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脈跳動四次,是正常脈,若一息脈跳動三次,稱為遲脈;遲脈表示寒證,因體溫降低,血行緩慢,所以脈就來遲,
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體質屬寒,所以患者會有喜吃熱食、四肢冰冷、心臟衰弱等證,用藥方面可用辛熱的肉桂、附子等。
若一息脈跳動五次,稱為數脈,數脈表示熱證,例如發燒、火氣大、發炎等證,另外,同時還要分脈是有力或無力,有力是實火,無力是虛熱,兩者用藥不同。
(二)、以脈的形狀
例如滑脈是形容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滑脈表示有痰、咳嗽、食積腹脹、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
治療藥物有半夏、浙貝母、神麴等。女子懷孕也會出現滑脈,屬於正常脈。濇脈的形容是往來艱澀,如刀刮竹,與滑脈相反。
濇脈表示津液虧損、貧血、麻痺疼痛,男子傷精,女子失血等證,治療以補血為主,方劑可用四物湯或當歸補血湯。
(三)、以脈的強弱
例如實脈是形容三部脈按下或舉起來都有力,三部脈是指腕後的橈動脈一寸,分成寸、關、尺三部,食指按寸部,中指按關部,無名指按尺部。
實脈表示實證、熱盛、便秘等,屬於元氣充足,可以用苦寒藥瀉火。
若是虛脈,與實脈相反,虛脈是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虛脈表示虛證,氣血俱虛,治療宜補氣補血。
(四)、以脈的浮沉
例如浮脈是浮在表面,輕取即可得。浮脈表示病在「表」,例如感冒、頭痛。沉脈是輕取不應,重按始得。沉脈表示病在「內」,
脈沉有力為裏實、脈沉無力為裏虛,虛證就用溫補藥,實證用通下的藥。
三、應當四診合參
「脈診」只是中醫四診中的一診,不能單靠此就斷病開處方,應該綜合「望、聞、問、切」四診。
「望」診,是望病人形體,面部的氣色,舌苔、舌質等;「聞」診是從病人語言、咳嗽聲音及人體內的氣味,
來瞭解內在的病情;「問」診是可以知道病人的生活習慣、起病的過程和病人陳述痛苦情況;最後再「切」脈,
以診察體內一切變動情況。所以四診合參的原則,就可以明白病人整體的變化。
四、歷代醫家擇徒授藝
中醫歷經了五千年,有很多的經驗,有的藥方確實很有效,還有的中醫師確實對把脈很精通,但到現在流傳下來的越來越少。
古代中醫很多都是家傳的,只傳兒子不傳女兒,若兒子不學醫術或醫者的學生不是醫術品德很好者,
則至死也不傳,因為歷代醫家重視醫德修養,尊重職業道德,他們多認為醫生是濟世救人,不能靠醫術來發財,
醫者若未具視病猶親、仁心仁術的胸懷,怎能為民造福祉呢?
五、結語
累積數千年的「脈診」博大精深,根據脈象的變化,可探測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
現代雖有人倡導用脈診儀等機器代替醫生的手指來診病,並標榜其測定精準;吾人認為,現代科技雖然發達,
但人的手指還是最靈敏的,且中醫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亦即四種診斷方式,必須相互參考,互相配合,
才能正確診斷,絕非只靠一部儀器,或一種方式即能判讀所有的疾病。◇
來源:大紀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