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93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99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符在道教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符在道教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符的功能,大到保鎮劫運,中到指揮天兵天將,下到護身鎮宅。
赤書玉字,九天正文
中國傳統信仰中,常有“陽九百六”一類話頭。陽數爲九,陰數爲六,陰陽的演化到一定時間,二者或太過,或剝蝕,結果形成劇烈的大災。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氣化一切的觀念,所以認爲從混沌到天地開闢,是一個由氣分化而成的過程,清輕者上爲天,重濁者下爲地。天地不是由哪一位神靈創造,而是氣的自然演化。與劫的概念磨合後,形成劫劫相續的宇宙演化模型。
所謂劫,指天地形成(成)、持續(住)、毀壞(壞)、回到一切空無所有(空)的過程,是宇宙經歷一劫又一劫的演化過程,所以道教經典《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說,“龍漢延康,渺渺億劫。赤明開圖,運度自然。”
龍漢、延康、赤明,都是劫名,就像人間的歷史有不同的年號一樣。不過在浩瀚的宇宙和宇宙演化中,劫名是循環使用的。
龍漢劫接着延康劫,渺渺茫茫,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億劫,當一劫終了,宇宙間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即使是最高的神靈元始天尊也還處於無光無象的境地之中。但是新的一劫終於要出現了,這一劫,叫做赤明劫。
奇怪的是,這一劫的起兆,是從黑暗的空中突然出現幾個符字開始的,這字像是玉石般晶瑩,處於黑暗的空中,出現時乍明乍暗,似有似無,符字的八個角上垂下光芒。這時,元始天尊知道新的一劫要開始了,急忙將這符字放到流火之庭冶煉,一煉,就發出赤色的光芒。所以這一符文稱爲“赤書玉字”。由它的光芒流向四面八方,於是形成了一重又一重的天,八方共三十二天,在三十二天的上面則還有三清天和大羅天,一起是三十六重天。於是新的一劫開始了。
安鎮五方,保鎮劫運
道教的這種宇宙開闢的模式十分奇特,整個宇宙只是從一個極小的點開始的,而且這個點,還是一組符字。也可以說,宇宙起於最初的符字。在此過程中,最高的神靈元始天尊只是演化的推動者,而非創造者。
新宇宙形成了,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與我們現在常用“劫”的概念指毀壞不同,原來的劫字,內容要豐富得多。一劫凡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大階段,每一個階段相對我們人生來說,都是無限長的。在形成之後,“住”的階段,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那麼在這一階段,我們都希望世界太平,不要動盪不安,不要災禍頻發。到了劫終之時,儘可能地躲避毀滅。後者是修道的理想,前者卻是關乎世界命運的大事。所以《度人經》中便有對於安寧的設計:
用自然形成的五篇真文安鎮五方,保鎮劫運。五篇真文,是天上的神仙根據最初出現的那一真文玉字描摹下來的符書。用它們放在世界的四方與中心,使得這一劫得以正常保持,鎮定不劫。這是符書的最大的妙用了。
安鎮五方,保鎮劫運
道教的這種宇宙開闢的模式十分奇特,整個宇宙只是從一個極小的點開始的,而且這個點,還是一組符字。也可以說,宇宙起於最初的符字。在此過程中,最高的神靈元始天尊只是演化的推動者,而非創造者。
新宇宙形成了,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與我們現在常用“劫”的概念指毀壞不同,原來的劫字,內容要豐富得多。一劫凡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大階段,每一個階段相對我們人生來說,都是無限長的。在形成之後,“住”的階段,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那麼在這一階段,我們都希望世界太平,不要動盪不安,不要災禍頻發。到了劫終之時,儘可能地躲避毀滅。後者是修道的理想,前者卻是關乎世界命運的大事。所以《度人經》中便有對於安寧的設計:
用自然形成的五篇真文安鎮五方,保鎮劫運。五篇真文,是天上的神仙根據最初出現的那一真文玉字描摹下來的符書。用它們放在世界的四方與中心,使得這一劫得以正常保持,鎮定不劫。這是符書的最大的妙用了。
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火把點着,將來打一照時,四邊並無一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正同石龜趺,大半陷在泥裏。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書大字鑿着“遇洪而開”。
洪太尉一看大喜,以爲自己正是命定的開門人。結果不聽勸阻,強行讓人將石碑放倒,掘開掩蓋的大青石板,下面的萬丈深地穴中刮喇喇一聲響亮,一道黑氣從穴裏滾將起來掀翻了半個殿角,直衝到半天空裏,散作百十道金光,向四面八方去了。驚呆了的洪太尉之才問起:“走了的卻是什麼妖魔?”主持對洪太尉說道:
“太尉不知,此殿中當初時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傳下法符,囑咐道:此殿內鎮鎖着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裏面。上立石碑,鑿着龍章風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
自然,洪太尉雖然嚇出一身冷汗,卻也不用真負責任。但這一百零八個魔君下了界,便生出水滸梁山一百零八將故事,真是惱亂下界,死人無數。
說到符的威力,在舊時的小說裏多有描寫。
除前面引及的《水滸》,《聊齋志異》中也有一篇《荷花三娘子》,說湖州宗湘若,是位讀書人,一次遇到了一位妖精,被迷得病重,幸好遇見了位番僧一應當是西藏的僧人,派了家人去求他,(僧)乃書符二道,付囑曰:“歸以淨壇一事置榻前,即以一符貼壇口。待狐竄入,急覆以盆。再以一符貼盆上,投釜湯烈火烹煮,少頃斃矣。”
家人歸,並如僧教。夜深,女始至,探袖中金桔,方將就榻問訊。忽壇口颼一聲,女已吸入。家人暴起,覆口貼,方欲就煮。宗見金橘散滿地上,追念情好,愴然感動,遽命釋之。揭符去覆,女子自壇中出,狼狽頗殆,稽首曰:“大道將成,一旦幾爲灰土!若仁人也,誓必相報!”
後來那妖狐幫助宗湘若尋得一個美婦。
在這一故事中,用符的是一位番僧。僧人素不用符,但也可以向道士學。道教的術儀大量被密宗所吸取。佛教水陸法會的儀軌《水陸儀軌會要》中,也有“發符”的環節,是從道教吸收過去的。在天台山國清寺中,超度法事中用的紙紮的“捷疾符使”,符使騎在馬上,大約是可以應命去傳達各類命令。這“符使”一說,也是道教的專利品,“捷疾”也是對雷法中的神將特別的稱呼,而爲佛教所吸收。其實佛道兩教都在中國民間傳播和提供宗教服務。在民間風俗中相互吸收是十分自然的事。
不論從道教本身的理論,還是小說中的描寫或是現實中的一些實情,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符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和威信。
*圖文來自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