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4-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61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155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石雕 保存者:董炎山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其他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石雕是一座寺廟精美的指標,從石獅、龍柱、麒麟、石階、石砛、地牛、櫃檯腳、御路、柱珠、門枕石、石鼓,乃至石柱、石楣、壁上石雕、石雕神像等,都屬於石匠施工的範圍。
石雕的運用在廟宇最為普遍,不過生活器具和石材工藝上也常見其蹤跡,如石磨及石臼。
早年台灣石雕的石材,多數來自中國的壓艙石,主因是台灣本島所產的石材質地較為鬆軟,容易風化;一般而言,清代初期多自福建、廣東運來,包括所謂泉州白石、青斗石、隴石或漳州青石,直到清代中葉,開始運用本地所產石材,包含北部所產觀音山石、安山岩或山區砂岩,但台灣的石材質地不如泉州花崗石堅硬,多數只能做牆基或舖地面。如果要雕石獅或龍柱,大多仍取自閩、粵石材。
保存者: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董炎山長期從事寺廟傳統石雕,技術嫻熟,尤擅長「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構圖。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姿態造型鮮活,具藝術性。構圖融入西方圓雕概念,以素描構圖為基礎,層次深淺差異明確,創為「層次景深石雕法」,技法表現優秀。並保有燒爐打鐵自製工具技術,從傳統手工到現代電動工具皆擅,展現獨特風格,具有特殊性。臺灣傳統石雕已式微,藝師兼備「頭手」、「晟手」技術及教學熱忱,個人風格俱足,技巧融會貫通,突顯其工藝價值與地位。作品見諸臺南各地,量碩質精,具備在地新一代石雕藝師之風格,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
登錄理由:
1、長期從事寺廟傳統石雕,技術嫻熟,尤擅長「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技法構圖。整體造景富層次感,作品比例精準;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姿態造型鮮活,具藝術性。
2、構圖融入西方圓雕概念,以素描構圖為基礎,層次深淺差異明確,創為「層次景深石雕法」,技法表現優秀。並保有燒爐打鐵自製工具技術,從傳統手工到現代電動工具皆擅,展現獨特風格,具有特殊性。
3、臺灣傳統石雕已式微,藝師兼備「頭手」、「晟手」技術及教學熱忱,個人風格俱足,技巧融會貫通,突顯其工藝價值與地位。作品見諸臺南各地,量碩質精,具備在地新一代石雕藝師之風格,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