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97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608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雄獅計劃 石晉華
雄獅計劃
石晉華
年代:1993
尺寸:45 x189 x7 cm
媒材技術:雜誌、簽字筆
類別:綜合媒材
《雄獅計劃》旨在突顯並探討藝術媒體在文化圈的多重影響力。石晉華於1993年5至8月間,連續四個月買下藝術月刊《雄獅美術》內頁的廣告版面,製作作品刊登其上而達到讓作品發行流通的目的,以此省思媒體在臺灣藝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遊戲規則。《雄獅計劃》突顯了媒體在文化活動中所具有的廣告角色與商業功能,並提出媒體權威對大眾意見的影響,引起關於資訊的權力分配和資本運作的思考。而當石晉華提供的「作品」刊登於廣告版面並經由印刷而普及化,也挑戰了「唯一原作」的概念。他進一步在雜誌刊登作品的頁面上簽名並裝裱,成為版次限量而且價格比雜誌售價高出許多的作品。以廣告刊登的方式反思藝術市場運作機制的同時,這項計畫也使傳播媒體成為創作的媒介,進而透過媒體質疑媒體。(節錄:郭怡孜/典藏目錄2021)
藝術家簡介:
石晉華1964年生於澎湖。1990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96年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學位。曾獲得1986年第十一屆雄獅新人獎、2007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第十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美術獎」。2010年以展覽「當代藝術煉金術三部曲」入圍第9屆台新藝術獎。石晉華從小即有糖尿病,面對生死無常、在固定時間施打胰島素,且外物侵入身體所產生的物質性思考均反映在石晉華的創作上。在強烈的身體感驅動下,石晉華早年發表作品多為行動藝術。其最著名的「走筆」系列中,緣起自他哥哥送給他的一支原子筆,石晉華在耗盡油墨之前,以陪這支筆走完最後一程的心情,讓筆完成最後一張畫,再以一首詩紀念它。他將自身作為一個耗盡鉛筆的工具,反覆動作以鉛筆繪製牆面(或紙張),將鉛筆的耗費喻為一生,重複的走筆過程喻為輪迴,在創作中他反映著身體的驅動與宗教哲理的思考。作品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地典藏。
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