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00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614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老子道德真經》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思想
以老莊為主要代表的道家學派與儒、佛並立,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體系。《老子道德真經》在文學、哲學、宗教、政治以及美學等方面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認為,《老子道德真經》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應該在人生哲學思想方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辯證關係,如果能夠仔細領會,對每個人思想的成熟、進步,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首先,《老子道德真經》內含典型的道家思想。如《老子道德真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和第四十一章“上德若穀”等等。此外,《老子道德真經》中還體現出許多哲學上思辨的色彩。簡略舉例於下:
(一)《老子道德真經》中從量變到質變的循序漸進觀點。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出於毫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
(二)《老子道德真經》中對立統一的觀點。如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等。
(三)《老子道德真經》中矛盾相互轉化的觀點。如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等。
其次,《老子道德真經》中還包蘊著極其豐厚的人生哲學和經世致用的處世態度。
(一)無私的精神。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德養萬物,都是無私的,人依道而行,也應如此。他提出的“聖人無私,聖人無藏”,“既以為人,既以與人”,“執左傳而不責於人”等都是無私的表現。用今天的話來說: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財物,也沒有必要多占財物。盡自己的能力為人群服務,使他們得到好處也不要求報答。老子的無私也不是要求我們完全沒有私心,而是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在他看來,“聖人無藏”反而自己能“有餘”,盡力為他人自己反能“愈有”,也就是他所宣導的“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二)容人的雅量。老子認為“天地之間,虛而不屈”。意思說天地廣大無所不容,人效法自然,就要“虛其心”,能虛懷若谷,就是“上德”。惟虛能容人,所以“人無棄人”,惟虛能容物,所以“物無棄物”。惟虛能寬大,所以能“報怨以德”。惟有虛能變通而不偏執,所以對於善人固然能以善相待,對於不善之人,也能以善相待了。
(三)謙退的態度。老子認為大道“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應該自謙。自謙的表現就是“不自大,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謙是會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見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長。謙的反面是驕,驕的表現是:自大,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驕是會“自遺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見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無功,自矜反而不能長。由於謙虛,所以不與人爭,“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不與人爭,才能使天下沒有人能爭過自己。不爭的人是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眾人所討厭的壞地方。由於謙虛,所以不敢為天下先,甘願居後、甘願處下,然而事物的發展是辨證的居後反而能身先,處下反而有好處,就像江海處於百川下游,而百川都歸於江海一樣。
(四)生命為本的理念。老子指出,人們首先要分清“內”和“外”的關係,這是養生之道的核心。“內”就是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與利。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在這些問題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塗,往往輕身而逐名利,貪得而不顧危亡。在老子看來,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功名利祿、聲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於分不清內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質享受,無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望,結果殘害了身體,損折了生命,因小失大,物極必反。
(五)“反者道之動”、“禍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認為宇宙一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萬物固然相反對立,但也相輔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進而指出事物不斷朝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即禍福相倚相伏,禍中有福有因,福又潛伏了禍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啟示我們:事物永遠是處於變化之中的,矛盾隨時都可能發生轉化。當我們處於順境時,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當我們處於逆境時,也不要悲觀喪氣,而應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積極面對當下生活。
讀《老子道德真經》,他會教給人知曉生命價值的意義,樹立恬適自在的人生觀,它嚮往自然純樸、自足和諧的生活。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給人們的精神帶來某種新的失落,返璞歸真的價值取向,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獲得一種更合乎人性的人生體驗。所以,老子哲學對於當代人正確冷靜地處理人生得失成敗,保持和諧平衡的生命情調,重振生命活力,具有永恆的啟示意義。無論人生的成功者抑或失意者,皆可憑藉“老子的真經”啟迪人生智慧。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