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7-8-11
- 最後登錄
- 2025-4-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811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魔鬼藏在細節中 小心誤入詐團魚池 詐騙亂世下 房產的保身之道
住展雜誌
住展雜誌/住展雜誌
不動產詐騙手法層出不窮,然而只要掌握關鍵防範細節,便能有效降低受騙風險。民眾若能養成警覺心,深入了解交易中的各種陷阱,就能避免成為詐騙集團的獵物。
文/王奕淳
「三百多萬元的金額不小,是打算投資嗎?」日前,桃園一名中年婦女到銀行臨櫃提領大筆現金。行員心生疑慮,上前詢問之下,她神情慌張、支支吾吾,終於讓一場假投顧理專以「愛情」為名、誘騙抵押房產借貸的騙局現形。
原來,這名婦人透過社群媒體認識一位自稱投顧理專的男子,彼此互動頻繁、感情迅速升溫,女子對他的投資建議深信不疑。在他「高額回報」的誘導下,婦人抵押房產貸款了394萬元。幸好臨櫃提領時,行員警覺心十足,及時拆穿詐騙,否則近400萬資金恐怕就此人間蒸發。
此類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受害者事後難以追回損失。律師黃泓勝指出,不動產詐騙常被包裝成「正常投資交易」,例如對方提出購屋投資的構想,讓人誤以為是穩當的買賣行為,一旦捲入,可能財產不保,房產產權也面臨極高風險。「即使走法律途徑,也未必能全數追回損失。」
抓住信任軟肋
花言巧語編織親密假象
無論是單獨行騙或集體犯案,核心都在「取得信任」。詐騙者往往先以甜言蜜語、親密關係或專業形象贏得受害者好感;受害者一旦放下戒心,就更容易相信對方提出的投資或交易建議。
在信任基礎建立後,詐騙集團會不斷強調「穩賺不賠」、「低風險高報酬」,甚至偽造合約、投資書等文件,營造出天衣無縫的假象。許多受害者就在話術堆砌下被逐步牽著走,直至存款消失才驚覺上當。為了避免淪為犧牲者,最重要的是保有一絲懷疑心,仔細檢視財務合約或交易細節,並尋求第三方專業意見。
廣撒網、精準釣
連環陷阱瞄準高價值資產
許多人自認「不容易受騙」,但詐騙集團正是看準這種心理,採取「廣撒網、精準釣」的策略。他們可能透過高報酬投資機會、浪漫情感包裝、假冒政府機關或電商客服等手法四處放線,只要有人回應,便順勢展開情感攻勢,逐步攻破對方的防線。
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的調查,高達九成四的民眾曾接到詐騙電話或簡訊,內容涵蓋虛擬貨幣投資、網路交友及假冒電商客服等多種形式。詐騙集團在初期廣泛發送訊息,當發現某些受害者表現出興趣或回應後,便開始「培養關係」,透過持續對話與情感攻勢建立信任。
全球防詐聯盟的報告進一步揭露,近三成受害者在接觸詐騙資訊後的一小時內便付款或提供個資,顯示詐騙手法的高效性與快速性。
此外,詐騙手法不僅止於假投資與假交友,假冒政府機關來要求提供個資,或以「猜猜我是誰?」的話術套取資訊,亦成為詐騙的常見伎倆。這些看似隨機的詐騙,背後其實有一個共同目標——鎖定受害者的高價值資產。
民眾的最高價值財產往往就是不動產,因此詐騙集團最終會設計各種手法,引導受害者進行房產交易、貸款抵押,甚至騙取產權過戶。
拆解不動產詐騙
交易流程四大關卡
不動產詐騙通常集中在預售屋、成屋交易,以及繼承房產三種類型,但若進一步從交易流程檢視,便能看出詐騙集團經常在四個階段下手:簽訂買賣契約、房屋或土地產權過戶、不動產抵押貸款,以及取得不動產後的處置。
以成屋買賣為例,這四大環節往往同時出現,任何一處疏忽都有可能讓買賣雙方陷入財務及法律上的風險;而在預售屋交易中,騙局往往早在簽約前後就埋下伏筆;至於繼承房產,則常在產權過戶階段爆發糾紛。
黃泓勝進一步說明,詐騙集團可能偽造身分或偽裝專業仲介、地政士,以假亂真的方式完成房產交易程序,導致買賣雙方來不及查證就吞下騙局。更甚者,還有人透過偽造遺囑、假冒繼承人或親屬,圖謀瓜分繼承房產,使得真正所有權人防不勝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