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4-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02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86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鈞蝦逵人 於 2025-4-11 08:40 編輯
歲神是凶神嗎,為何要拜?
隨著時間越來越靠近年底,各地都開始準備拜太歲的活動。如果僅僅將“拜太歲”與“避免倒楣”等同起來,其實也就誤解了這裡面關乎生命與道德的意義。
我們知道,道教神仙系統複雜,有三清四禦這樣的至上神,也有風雨雷電這樣的自然神。還有先賢英烈、道德楷模死後成神。我們現在看到的太歲神,比較複雜。
古人以木星為歲星,太歲大將軍神即是由對星辰的自然崇拜演變來的,具有生命崇拜的意義,而且這種崇拜起源極早。
《荀子•儒效篇》裡就說:“武王之伐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所以,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拜太歲神,而且認為太歲神是“凶神”。
隨著歷史的發展,太歲神一化六十,與本命元辰結合。形成了太歲大將軍體系,但是每年拜太歲的時候,人們仍然懷著一種“送瘟神”的心態,覺得自己祭拜了,倒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這就狹隘了。
太歲的“凶”,其實是人們面對時間的無力感。“歲”是一個時間詞匯,由此可以看出,太歲與時間相關,進而與人的生命相關。人生一世,高低起伏,由生到死,形成了“命運”。有些事情,人避免不了。
其實所謂拜太歲,實際上也就是給自己一個直面自己命運的機會。審視之,面對之。這和“凶”與否,並無實質上的關聯。
再讓我們看看那些“太歲大將軍”,比如太歲謝太大將軍的生平:他是明朝人,又名謝廷輔。有一天在山路上拾到一個包裹,裡面有銀子四百兩。他就用衣服將包裹覆蓋在地上,等待失主來取。一天過去了,失主沒有出現。他就將包裹收拾回家,擱置在房子的梁上,怕別人再來偷取。
第二天,謝太再去山路上守候,結果看見一個人大聲叫喊有沒有人拾到包裹。他主動上前邀請這人回家,一邊用飯菜招待他,一邊詢問他有關包裹的種種。在問清核實以後,謝太就將包裹取下來交還給他。
失主大為感動,願意拿出一半來作為酬謝。謝太不接受這筆錢。失主又說要將此事告訴官府,給以表彰。謝太也不同意。謝太路不拾遺又不求報答的善行,後來得到了好的報應。他的子孫都升官直至翰林。
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做了好事福蔭子孫。太歲大將軍裡面有許多都是類似的人物,平凡而善良。與兇惡無關,更談不上是什麼凶神。這其實就是一種正反兩端的教化。都說“太歲頭上動土”是凶,但從沒想過這種“凶”,是不是對於惡的懲罰。
道教對於普通人的要求,根基始終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得到庇佑的原因不是你去拜了,而是你本身的善得到回應。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太歲信仰也好,神仙信仰也好,都不是胡說八道的。而是以一種正反兩面教育的方式,來引導和梳理人的欲望,指導人們如何面對命運,面對生命。
當年許地山先生在他的《道教史》裡這樣講:“從我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和宗教的信仰看來,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一般人的理想與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過是占倫理的一小部分而已。”從中國人對於生命的態度來說,這是非常中肯的論斷。拜太歲,祭拜的是神,也是自己的生命,更是自己生命之中本然的“善”。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