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3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成熟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懇辭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發帖狂人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7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成熟

我特別強調高尚的品格,是因為我相信品格(一個人的為人)最終仍舊比能力(一個人能做到什麼)更為關鍵。


當我們認為沒有人看到時,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品格。
—布朗(H. Jackson Browne)


說到底,品格(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能力(你能做什麼)更加重要。首要成就的根本,就是品格。

我特別強調高尚的品格,是因為我相信品格(一個人的為人)最終仍舊比能力(一個人能做到什麼)更為關鍵。此二者顯然都很重要,但品格更為根本,一切皆立基於此。即使是最好的架構、系統、風格與技能,仍無法完全彌補品格上的缺陷。此外,我相信勇氣與體諒是擁有成熟穩定情緒的關鍵因素,我也相信,成熟穩定的情緒是決定人際關係好壞與否的基礎。

情緒成熟穩定的人同時也是高效能人士。他們可能擁有健全的自我,也懂得尊重他人;一方面能以勇氣堅持原則,一方面能體諒他人,並在此二者之間取得平衡。

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成熟

我最早是從哈佛商學院教授薩克森尼恩(Hrand Saxenian)的身上,學到這個觀念。薩克森尼恩當時正針對這個主題,進行博士論文研究。

他教導我:成熟穩定的情緒意謂,你有能力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與信念,同時體諒他人的感受與信念。

這個觀念令我大為震撼,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他以身作則體現這個觀念的方式。舉例來說,當我們上到統計學時,他告訴全班同學,他不太懂統計,他會和我們一起學習統計學。他同時表示,他了解我們的感受是什麼,因為我們得和其他學生及小組競爭,而且必須參加全校性的考試。

為了自保,我們派了一名代表到學務長辦公室,要求換一位新的統計學老師。

我們告訴學務長,我們喜歡薩克森尼恩老師,但他不懂統計學這件事,不利於大家參加考試。結果,學務長竟然只是淡淡的說:「那你們就好好努力吧。」這回答令我們相當不悅,只得回去找薩克森尼恩教授。他給了我們一些筆記,讓我們發給全班同學。照這樣看來,我們其實是靠互相幫助學習統計學的。最後,我們這個小組(全校共有八個小組)的成績在全校考試中名列第二。

我深信我們能得到好成績,是因為薩克森尼恩老師有勇氣坦承不了解統計學,以及出於對我們的體諒,為我們找出解決方法。薩克森尼恩老師讓我們看見,勇氣與體諒通常會在偉大的領袖身上並存。事實上,他用歷史向我們展現,那些真正偉大的領袖能在共同的願景之上建立強大的文化,是因為他們具備這兩種成熟情緒的特質,在此二者之間取得平衡,並美妙的與自身合而為一。

我自己則透過另一種方式,測試這個觀念。首先,我遍尋歷年來的管理思維、人際關係理論,以及心理學理論,最後得到了相同的答案。舉例來說,哈里斯(Thomas Harris)在《我好,你也好》(I’m Okay, You’re Okey)一書中,所提到的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論,其實源自伯恩(Eric Berne)的《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以及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要創造「我好,你也好」的狀況,靠的不就是勇氣與體諒嗎?「我好,你不好」意謂,我有勇氣,但對你不夠尊重或體諒。

「我不好,你好」代表,自我欠缺力量,沒有勇氣。而「我不好,你也不好」則代表,勇氣與體諒都不足。

接下來,我檢視布雷克(Robert Blake)與穆頓(Jane Mouton)的研究,這兩位傑出的理論家從兩方面看待成功:「你屬於任務導向,還是人際導向?」有些人在其中一方面得分很低,有些人在兩方面的得分都很低。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在人際與任務導向上都得高分。換句話說,就是以勇氣推動任務的完成,再加上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諒。

雙贏(win-win)的概念基本上也是如此:你尊重自我,所以力圖獲得成功,但你同時努力讓別人也獲得成功。若你具有統合綜效的精神,把你的優點與他人的優點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不論在使命宣言、決策、策略結盟,以及顧客與員工關係等方面皆然。我贏你輸(win-lose)策略是只尊重自己,不顧慮他人與他人的處境。而我輸你贏(lose-win)策略代表不夠尊重自己,太過顧慮他人。

經過檢驗,我發現所有的心理學理論都聚焦於相同的兩個因素。勇氣有時也被稱作尊重、信心、意志堅強或自我強度(ego strength),體諒則可能被稱作同理心或仁慈。我也在偉大的哲學與宗教文獻中,發現相同的平衡關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展現了統合綜效的精神。

最後,我曾與多位波多里奇獎得主訪談。波多里奇獎是一個定期頒發的獎項,用來表揚產品或服務獲得巨大品質改善的個人與組織。

我問這些得主:「你面臨過最艱巨的挑戰是什麼?」他們全都給了我相同的答案:「放棄主控權。」

換言之,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與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建立統合綜效關係。我們必須真正相信他人,不是在個性品格的層次,而是毫無保留的信任。我們也必須學習,如何堅定表達對事的看法。」

在本質上,這些波多里奇獎得主需要學習的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以及統合綜效(也就是《與成功有約》七個習慣中的第四、第五、第六個習慣)。透過練習養成這些習慣,可以獲得新的洞見與技巧,打開新的選項,與他人產生更多合作與連結,並且提振創造力。但這些行為必須來自真正的雙贏思維,以及勇氣與體諒的平衡。文/史蒂芬.柯維

摘自《成功哪有那麼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系統通知:簽名被屏蔽。請速依下列順序辦理更新,1.退出系統;2.重新登入;3.更新資料。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2 09:3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