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5-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25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58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什麼才是書符靈驗的關鍵?不能布氣於上,則符不靈!
在理論上,符以炁為本。方天地未辟,宇宙中已有道炁,結成符字。這便是最早的符書了。人之所以能照繪靈符,則是因有內炁布于符上。
《道教義樞》中有一段話:
“神符者,明一切萬有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也。以道之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偽輔助真教,召會群靈,制禦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所以在符法行持的每一個環節,都須有內炁的運行。尤其在書符中,不能布氣於上,則符不靈。這是道教各派共同主張的基本原則。清微道法後起,能繼承諸家之說,他們的符法理論就很典型:
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紙筆,吾獨謂新一,一點靈光通天徹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虛空,可新水火,可瓦碟,可土石,可草木,可飲食,可有、可無、可通、可變,是謂道法。
《素問》云:
清虛恬淡,真炁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之有疾,或寒成熱,或重或輕,皆戾於攝調,欲不節,故六之邪得以乘之。治病以符,符朱耳,豈能自靈?或所以靈者,我之真也。故曰:符無正形,以炁為靈。知此說者,則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莎草亦可以濟人。
符者,陰陽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誠者能用之。關誠苟不至,自然不靈。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精。精精相搏,神神相依。
所以假尺寸之紙,以號召鬼神,而鬼神不得不對。
據其說,符為天地之真信,陰陽契合之機。其靈驗不在形式,而在於其中有炁。它以炁而靈。這炁,又稱靈光,又稱精,又稱神。它們皆是炁固有的特性,故可作氣之別名。符的靈驗全系於此。所謂誠,指專精不雜而言,既誠則精神貫注,符自然能靈。
所謂內炁,歷代道門致之之途不一。就大略而言,宋以前靈寶、正一皆重守一,上清重存思萬神。宋以後內丹學影響擴大,諸派或多或少皆吸收其說。神霄、清微以及從張繼先之後的正一派,都行雷法。雷法實為內丹與符籙道法的結合。在符法理論上,他們都主張以內丹為符之本。所以認為:
“書符不識竅,卻被鬼神笑;書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於紙上作用,以為符竅。殊不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炁穴,內有坎離精。當於身中而求之,不可求之他也。人能知此一竅,則可與言道矣,豈徒法哉!
《太上心法序要》云:收為胎息用為竅,道法之中真要妙。此漏泄之言也,子其味之。”
所謂符竅。便是指內丹的元關一竅而言。它又稱神炁穴,諸家具體解釋不同。按通常理解,它應在下丹田,坎、離二卦,為精、炁別名。二者相凝,始成內丹,故符竅即丹竅。
書符的關鍵不在於紙墨,而在內丹有成,布之于簡墨之上。這一說法,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中國人傳統常用氣論解釋世界上的事由。文天祥寫過一首《正氣歌》,開頭即為“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首詩以其堂堂正正,極具感染力,尤其是文天祥的人格極其偉大,增添了其詩的號召力。當然,文天祥的詩產生在南宋末,而氣論則在中國人中流傳了不知幾千年。
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氣是派生一切的,正氣產生了一切光明的正面的事物,而邪氣,則是一切妖孽的總根。如果常存精氣,那麼便會有無比的力量,足以抵禦邪惡。也正因為此,大多數人還是相信,如果精氣存于符上,那麼一定會產生常人無法想像的奇效。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