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9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68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理難容”講的究竟是什麼理?
《道德經》中有一句廣被人們傳誦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既闡明了道教信仰的主旨,同時又點出了人類社會秩序存在的根源,即是以天道自然來構建人間的社會秩序和文明體系。《莊子•天運篇》中也曾提到:“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這同樣是在強調人事應該順應天理,才可至萬物太和。
在道教的修煉體系中,遵循“天道”的法則是每個個人修煉成仙的基本前提。但因為世人多是存在私欲的,很多時候無法做到順自然,所以總是會做出違背自然天道的事情。在面對一些惡人惡事時,老百姓總是會發出“天理難容”的感歎。元曲中有一折戲叫《朱砂擔》,其第四折的標題便是“才見得冤冤相報,方通道天理難容。”那麼,此處所言“天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天理,或者稱為天道,顧名思義就是天之道、天之理,是具有永恆普遍意義的自然法則的運行方式。中國人對於“天”的信仰,可上溯到遠古時期。天,在中華文化中有三重不同的含義:第一是指自然界之天,是有形有相的實體;第二是指以天為代表的虛空自然,可以以陰陽的法則來調和萬事萬物的生老病死和禍福吉凶;第三是指人類社會道德的最高準則。所謂“蒼天有眼”,則是結合了第二和第三重含義來理解的。如某人做出了非道德之事,觸犯了人類社會所形成的基本道德公約,必定會遭受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懲罰。《老子想爾注》中提到:“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此即是善惡皆有報應的普世價值觀。
只不過在現實中,善惡報應有時候並不會表現地那麼明顯。中國古典悲劇《竇娥冤》中有一段唱詞寫道:“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那麼,蒼天又是以什麼樣的標準和手段來對人間的善惡是非進行評判呢?《太平經》有雲:“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是說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善惡的種子,今日所做之事必定是明日果報的根源。道教在看待此問題的時候,著重強調要把善惡報應的關係放到宗法體系中去認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便是儒、道兩家均強調的“承負”之說。道教講的是‘承負’,著重強調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在“承負”說的理論架構下,人們為善、為惡不僅僅是和以後的某種報應相關聯,而是將善惡報應放在和身邊萬事萬物相關聯的完整體系中去認知。老子講“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承負”的根本理論依據,也正是天道運行的基本法則。天道,是道家推行的一種效法于自然萬物的思想體系,其核心觀念是“一氣化三清”。這既是道家的神學觀,同時也包含著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在道家的認知中,天地間的一切——包括人類在內——都是陰陽運化產生的。神仙對人世間的掌控,不會體現於直接參與人類的日常行為中,而是通過陰陽的協調與運化,使萬物實現自生自滅、天生天殺的自然之道。
萬物得以有序運行的基礎,就是陰陽消長的過程。陰陽共同構成了物質的整體,所謂“孤陽不長,孤陰不生”,萬物皆是陰陽的結合體,或陰或陽的單方面增長或消亡,都是不符合道的運行法則的。放到人間社會中,此方法同樣適用。善惡是和陰陽相對應的,只有平衡陰與陽、善與惡的關係,整個社會才能向著穩定有序的方向發展。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更迭,必定都逃離不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陰陽互相制衡的永恆法則。凡是天理難容的事情,其首先必定違背了人倫道理,更違反了陰陽平衡的自然法則,所以一定會受到某種懲罰。這種懲罰不單是來自於外界的力量,更是因為自身的陰陽失衡而導致了自食其果。所以百姓在講“天理難容”時,其實已經在無形中秉持了樸素的道家真精神了。再回歸到《竇娥冤》中的那句千古一問,其實並不是天道不會對惡事做出干涉,而是天道的調和方式並不一定會表現為人們所期待的結果。民間還有一句俗話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道家也有“速報”和“遲報”的說法。《太上感應篇》中提到“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強調的是善惡的累積終至於果報,所以才會得出“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的結論。此觀點也正是道教“承負”之說的核心特徵。
而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行為都是複雜的,往往均是善中帶惡、惡中有善,單純的善惡二分法並不足以解釋說明全世界。若不懂得保陰護陽,只是一味地去積愚善或滅一切惡,並不能換來功行圓滿的果報。天理容不下的不僅是邪惡,更是對陰陽平衡的破壞。唯有複歸於樸,從陰陽回歸到混沌的質樸,調陰陽二氣為一個整體,這才是道家追求的最終理想境界。
来源: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