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4-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692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旗山天后宮
類別:古蹟 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寺廟
現況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指定理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涉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稀少性,不易再現之價值。
簡介:
旗山天后宮是旗山街區最重要的廟宇。嘉慶10年(1805)間由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內門歲貢生游化(1752〜1826)等率先捐款籌建,歷經12年募款,在地方官紳與商家的共同襄贊之下,於嘉慶22年(1817)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1824)落成,爾後成為旗山街區住民的共同信仰。
自1824年創建以來,旗山天后宮歷經幾次階段性修護,不過,拍攝於民國35年(1946)間的重修紀念照,說明當時就是今日三開間雙護龍的格局。來到這裡,站在廟前的埕場,迎面而來的是素燒筒瓦、瓦當和滴水舖成的紅色屋頂,不僅如此,石雕龍柱映襯著門面和壁堵的色彩,依然是一片紅,似乎道盡了旗山人的熱情。三川殿的正脊和垂脊沿著屋頂三面環開,處處是色彩豐富、造型熱鬧的剪黏和泥塑,有龍鳳、有仙翁、有山水、有鳥獸,還有卷草。近一點看,無論是正面牌樓,亦或是兩側小港,一斗三升、獅座疊斗、三爪瓜筒等傳統或創意的木工手法,令人驚喜;木雕、彩繪和石雕交替演出,目不暇給。進入三川殿,穿過迴廊便到了正殿,神龕上端坐著微黑透著亮光的媽祖神像,這可是全臺屈指可數的軟身雕刻作品。環顧殿內,處處佈滿了歷史文物,如石碑、如匾額……等。這些精緻的建築藝術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充分象徵天后宮在旗山區內的崇高地位。因此,民國89年(2000)5月31日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2008)進行修復工程,民國100(2011)完成修復。
天后宮內部使用情況紛雜,依左、中、右三區區分,左廂房至左耳房現為廟祝生活空間,原左廂房係「悟真社」宣講堂,留存一「宣講聖諭」牌及「倉頡制字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五文昌帝君」神位,左耳房原為鳳吟聲南樂社的「曲館」,如今該區域內天井與過廊或堆放雜物或不當添加設施(如水槽、瓦斯爐、水塔…等),景觀雜亂。
中軸線上三川殿至正殿空間,屬廟宇主要祭祀空間,香客遊人多在此區域內活動。
右廂房至右耳房現屬廟宇行政或民間社團活動空間,設有辦公室和集會室,平日少見使用,戶外空間及半戶外空間則多堆放雜物。右廂房原供奉北管之神(翼宿星君、田都元帥、五水仙師),為集樂平劇研究社,與前述的鳳吟聲南樂社皆因老成凋零而早已沒落。
空間格局恢弘,莊嚴而華麗,仍維持相當完整,建築藝術古樸生動為民間信仰中心。
(高雄市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