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5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咖啡常識] 為什麼咖啡店的拿鐵杯量差這麼大?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4-29 01:06: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為什麼咖啡店的拿鐵杯量差這麼大?

作為受眾最廣的飲品之一,拿鐵可以說是每家咖啡店必備的種類,大到世界連鎖品牌,小到精緻獨立門市,幾乎都少不了拿鐵的身影。


對於這杯義式咖啡的結構與味道,相信大家早已了然於心,也深知它的做法簡單,其實就是往濃縮裡加入一定比例的牛奶,並透過控制打發溫度和拉花來提高顏值和口感。

然而,儘管拿鐵很受歡迎,但它的配方和比例卻總是因地制宜,當我們走進不同的咖啡店,同樣的“拿鐵”在杯量上經常會有明顯差距,有一大碗”,也有小小一杯,三兩口就能全部喝完的。這不禁讓我們好奇,明明都叫“拿鐵咖啡”,為什麼會差這麼多?


廣義的拿鐵咖啡,就是以濃縮為基底,加入牛奶混合而成的咖啡飲品。雖然「咖啡+牛奶」的概念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但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慣、飲食口味、行業發展等因素的差異,我們至今都很難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前街查閱資料發現,在整個歐洲,以牛奶為基礎的經典咖啡飲料有多種形式,包括義大利的拿鐵咖啡caffè latte,德國的Milchkaffee,西班牙的café con leche和法國的café au lait。儘管歐洲人早在17世紀就有把咖啡和牛奶混合飲用的習慣,但「咖啡」和「拿鐵」這兩個詞在歷史上的初次同框卻要追溯到十九世紀60年代。


當時的美國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在他1867年發表的《意大利之旅》中首次使用了“Caffe e latte”來描述一杯牛奶咖啡混合的飲料,他認為拿鐵咖啡起源於經常有美國遊客出沒的意大利地區。雖然咖啡在那時已經風靡全球,但由於意式咖啡機尚未面世,所以人們沖泡拿鐵的方式也更為“原始”,就是將熱牛奶倒入由摩卡壺或其他器具煮的濃咖啡裡。


隨著義式咖啡機的發明,拉花用到的蒸汽棒早在1903年左右就已經被加到了設備中,但那時它們並不負責打發奶泡,而是用來加熱牛奶,所以廣義上的“拿鐵咖啡”還沒獲得正式出道的機會。

作為受眾最廣的飲品之一,拿鐵可以說是每家咖啡店必備的種類,大到世界連鎖品牌,小到精緻獨立門市,幾乎都少不了拿鐵的身影。

對於這杯義式咖啡的結構與味道,相信大家早已了然於心,也深知它的做法簡單,其實就是往濃縮裡加入一定比例的牛奶,並透過控制打發溫度和拉花來提高顏值和口感。

然而,儘管拿鐵很受歡迎,但它的配方和比例卻總是因地制宜,當我們走進不同的咖啡店,同樣的“拿鐵”在杯量上經常會有明顯差距,有像前街出品的這種滿滿“一大碗”,也有小小一杯,三兩口就能全部喝完的。這不禁讓我們好奇,明明都叫“拿鐵咖啡”,為什麼會差這麼多?


廣義的拿鐵咖啡,就是以濃縮為基底,加入牛奶混合而成的咖啡飲品。雖然「咖啡+牛奶」的概念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但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慣、飲食口味、行業發展等因素的差異,我們至今都很難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前街查閱資料發現,在整個歐洲,以牛奶為基礎的經典咖啡飲料有多種形式,包括義大利的拿鐵咖啡caffè latte,德國的Milchkaffee,西班牙的café con leche和法國的café au lait。儘管歐洲人早在17世紀就有把咖啡和牛奶混合飲用的習慣,但「咖啡」和「拿鐵」這兩個詞在歷史上的初次同框卻要追溯到十九世紀60年代。


當時的美國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在他1867年發表的《意大利之旅》中首次使用了“Caffe e latte”來描述一杯牛奶咖啡混合的飲料,他認為拿鐵咖啡起源於經常有美國遊客出沒的意大利地區。雖然咖啡在那時已經風靡全球,但由於意式咖啡機尚未面世,所以人們沖泡拿鐵的方式也更為“原始”,就是將熱牛奶倒入由摩卡壺或其他器具煮的濃咖啡裡。


隨著義式咖啡機的發明,拉花用到的蒸汽棒早在1903年左右就已經被加到了設備中,但那時它們並不負責打發奶泡,而是用來加熱牛奶,所以廣義上的“拿鐵咖啡”還沒獲得正式出道的機會。

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移民美國的意大利人帶著咖啡機來到當地開店謀生,所謂入鄉隨俗,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加州一家名叫地中海咖啡館(Caffe Mediterraneum)就在傳統卡布奇諾中加入更多的“latte”(意大利語裡指牛奶),讓它的味道更柔和,並將這杯卡裡放一杯全新的卡布奇。

1980s,那是一個咖啡文化悄然興起的時代,美國西雅圖的街頭巷尾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咖啡店,隨著有人開始在拿鐵上做出漂亮且精緻的拉花圖案,這種柔和了濃咖啡的刺激和牛奶甜香的飲品才得以真正流行起來,並隨著連鎖品牌和獨立店的雙雙咖啡的刺激和牛奶甜香的飲品才得以真正流行起來,並隨著連鎖品牌和獨立店的雙雙崛起,以及拉花藝術各地的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到了今天,拿鐵憑藉著好看的初印象,以及將牛奶與咖啡達到平衡口感的設定,儼然成為了無數咖啡館不可取代的招牌產品。相較於澳白、歐蕾這類充滿地方特色的奶咖,拿鐵可以說是一種能隨機應變,以及不斷適應咖啡產業發展的飲品,同時,因為可塑造性強的特點,不僅深受消費者喜愛,還是咖啡師們研發新品的首選對象,也因此能始終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之內。


在咖啡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年代,咖啡館普遍都是採用深烘焙的拼配豆作為意式基底,這時咖啡師做拿鐵既要讓顧客喝到牛奶味,同時還要突出咖啡中濃鬱的堅果焦糖香,二者互相配合,互不掩蓋對方的味道。為了平衡刺激而厚重的濃縮,比例上就要加大量的牛奶才能達到這一效果,所以適合以大杯來出品。

以前街門店為例,一杯熱拿鐵會以雙份濃縮作為基底,加入240ml的旋蒸牛奶融合拉花而成,並採用10盎司(約300ml)的大號陶瓷杯出品,這樣既有暖陽咖啡豆自身的香氣,在熱牛奶的襯托下有巧克力曲奇的風味,同時還能為我們提供滿滿的「飽腹感」。

與過去不同,如今菜單上的拿鐵會根據門市定位、咖啡豆類型、牛奶種類,甚至杯子的材質、形態而有著不同外表,它除了可冷可熱、可甜可咸,當搭配不同輔料還能衍生出花樣更多的新產品,比如前街之前復刻的花生拿鐵、桂花拿鐵等。

而當一些咖啡店希望追求某種風格時,他們便會採用烘焙度偏淺的豆子作為基底,同時強調產地或品種的獨特性,比如近些年越發流行的SOE,或者由兩款單品拼一起的花果香型拼配作為賣點,當然,價格也會隨之偏高。


這種時候,牛奶一旦佔比太大,便很容易將濃縮咖啡中本就輕柔的芳香風味直接掩蓋掉,讓拿鐵喝起來只有“拿鐵味”,所以比起大碗足量,這類門店會優先選用容量更小的杯來出品,通過減少牛奶佔比來凸顯咖啡的角色。實際上,如果只看杯量的話,相比傳統的拿鐵,它們其實更符合短笛咖啡的設定,畢竟喝完總會覺得「不過癮」。

(CAFFESME)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5-4-30 15:53:54 |只看該作者
長見識了!終於知道爲什麽cafe店賣的拿鉄杯量爲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差別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7 01:1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