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5-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16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內丹修煉,“識神”的概念
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是相對於“元神”而言的,是指後天欲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從本體論上看,識神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即識神由氣質之性產生,嬰兒出生時識神入竅。識神的表現形態為妄念和魔境,識神藏於心。去識神的方法為虛靜、去除妄念。
在道家內丹養生學看來,“識神”是和“元神”相對的一個概念,在內丹修煉中要極力摒除識神,讓元神顯現,如此才能招攝先天之氣,一旦識神發生作用,神意就處於雜亂狀態,妄念紛生,內丹修煉也就無從展開。
什麼是識神
“識神”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指心識、心靈,後被道家內丹養生學借鑒引入。
《魏書•釋老志》稱:“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云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曆三世,識神常不滅也。”
三國時代的康僧會編譯《六度集經》云:“深睹人原始,自本無生。元氣,強者為地,軟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四者和焉,識神生焉。”認為識神是由地、水、火、風四者和合而生的。
及至北宋,內丹家張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內丹養生學中較早使用類似術語的。
其《青華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以“欲神”與“元神”相對。南宋白玉蟾祖師對“意”和“識”作了討論,認為意多貪欲、識多愛求。
其《修道真言》說:“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至明代,丹經《性命圭旨》出現了“識神”概念,與“欲神”同義。
《性命圭旨》之“八識歸元說”明確指稱:“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真宰與氣運合,是謂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認為發現識神容易,去除識神困難,但無論如何,必須摒除識神,否則修煉難有長進。
在內丹養生學中,“識神”是指後天欲望、欲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這種所謂的紛亂狀態是相對於內丹修煉的具體程式而言的,合於當下的內丹修煉狀態的,處於澄靜無為、無思無慮的身心態,即是元神;否則就是妄念,就是識神在發生作用。
識神在內丹修煉狀態下外化為妄念、雜念;在平時表現為欲念,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低層次的感官欲望,還包括抽象思維等高層次的意識。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田獵、貨財等所引發的欲念即屬於識神。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