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47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人活一世,守心止欲才是立命安身之本!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5-2 01:12: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人活一世,守心止欲才是立命安身之本!

《道德經》言:“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簡單的“止”字,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修養,是拿捏好分寸的智者從容,亦是關乎前途命運的進退之道。

“止”之奧妙,存乎一心。

也因此,隋朝王通的《止學》自問世以來,始終備受推崇。

曾國藩少時深愛《止學》一書,他一生的作為和成就,處處有“止”的烙印。

小智惟謀,大智知止,不論你是聲名遠播,還是寂寂無聞,都應該懂得“知止”的道理。


一、止言

《止學》說:“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學說話,只需一年;學閉嘴,卻要一生,說話,是一種本能,不說,卻是一種修行。

劉禹錫在21歲時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再加上他銳意進取,頗有改革弊政之志,因此深得唐順宗的賞識。

可是他的舉措觸動了當時掌權的藩鎮和宦官的利益,宦官俱文珍擁立太子李純為新皇帝,總共持續了100多天的革新就這樣戛然而止了。

靠山倒了,劉禹錫很快被貶出京。

沒多久,他又被召回長安,心情不免激動愉悅,便肆意筆墨,寫詩一首《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得意情緒溢於言表,劉禹錫如此得意,惹惱了當時那些貶他出京的人,回城的屁股還沒坐熱,又被貶了。

後來等到新皇唐文宗即位,劉禹錫再次被召回長安,可惜他好了傷疤忘了疼,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他還作了序,序中有一句“以俟後遊。”

大意是,我先提前再寫好一首,等下次被貶直接拿出來用,劉禹錫這般狂妄的態度,再次激怒了朝臣,於是,他又被攆出京城去了蘇州,自此再沒回過長安。
《易經》有言:“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禍亂的產生,往往是由語言引起的,真正的聰明人,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所以他們寧願寡言,也不會妄言。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口,是心的門戶,決定著一個人的風水,管好自己的言行,就會少一些後悔。


二、止欲

《止學》中有言:“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

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欲望就是這樣,欲望太多的人註定終生負累,清心寡欲換來的,往往是高枕無憂。

唐代裴庭裕在《東觀奏記》裡記載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叫畢成的翰林學士,非常有才華,他深受唐宣宗的喜愛,唐宣宗還準備起用他做更高級別的官員,畢成知道後雖然很開心,但他知道當時的宰相並不喜歡他。如果宰相從中阻攔,自己就升官無望了。

思前想後,他決定以色討好對方,便在北門鎮尋找到一個長得極好看的女子,派人送到相府,宰相一眼就看出畢成的心思,斷然拒絕了這份“討好”,並派人將女子送還,而且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尤物害人。畢成於吾無分,今以是餌吾,將傾吾家族也!”

後來,畢成為表誠意,寫血書給宰相,懇請他收下,而宰相始終不為所動。

宰相看出畢成的禮物是魚餌,又怎會去張嘴咬鉤,這才是保全自己家族的萬全之策。

《史記》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欲望,乃人性之根本。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貪婪,人生路漫漫,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什麼都想要,去掉那些不切實際的貪念,懂得駕馭自己的欲望,享受自己努力所能達成的快樂,才是明智之舉。


三、止爭

《止學》中有言:“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君子不計恩怨,小人睚眥必報,人之一生,便是死在脾氣,贏在和氣。

1889年,張之洞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然而張之洞在湖廣上任後,卻因個子不高,相貌普通,被很多人笑話,有位商人甚至畫了幅“三矮奇聞”水彩畫,分別是湖北布政史瞿廷韶、巡警道使馮紹祝以及張之洞。

另外兩人身份地位顯然不如張之洞,但卻都因身材短小出名,商人將三人放在一張畫上,就是為了嘲諷張之洞的身高。

當商人將這幅畫在武昌展出時,一時間轟動全城。

大家都在沸沸揚揚地議論此事,更想知道新上任的總督會怎樣處置這個太歲頭上動土的商人。

消息傳到張之洞的耳朵中,他先是一愣,然後付之一笑,略作思考後,命僚屬買下了這幅畫。

買下畫後,張之洞拿著畫,還仔細地端詳了片刻,對身邊人說:“這種可笑的事情,實在不值得我花心思去處理呀,就這樣算了吧,你們也休要追究。”此後,商人對他欽佩不已,再無詆毀之作傳出。

百姓也紛紛稱讚他寬宏大量,能容人容事,張之洞一生,深諳不爭之法,洞明退讓之道,故此功成名就,仕途通達。

作家周國平曾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凡事都較勁,都去爭個你死我活,不僅在外人看來不近人情,同時也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為人不爭,方能遠離紛爭;遇事不爭,方能趨吉避害,不爭,是寬容,是大度,是拔高自己的境界,是成就自己的修行。

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

“止”與“不止”之間,實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都要學會點到為止,適可而止,懂得“知止”的人,才能更好地前進,說話有餘地,行事有分寸,慎言止語,守心止欲,清靜不爭,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如此,餘生有福,延綿不盡。

來源:道站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驛動的心 + 1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3 21:1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