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5-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27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咖啡師最「頭痛」的三類顧客
咖啡館是許多人放鬆、工作或社交的理想場所,而咖啡師則是這個氛圍的靈魂人物。然而,有些顧客看似“完美”或“熱情”,卻因一些行為讓咖啡師“頭疼不已”。以下三類顧客,以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方式,成為咖啡師的「心頭大患」。
1. 自稱「咖啡老饕」的顧客
這些顧客一進門,便自備「咖啡百科全書」的氣場。他們對咖啡的了解似乎深不可測,從豆子的產地、烘焙曲線到水溫注水比例,彷彿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懂的。他們會在點餐時「考驗」咖啡師:
“你們的豆子是日曬還是水洗?什麼標高?”
“這款Espresso的萃取時間是幾秒鐘?TDS是多少?”
“你們的手沖濾杯是Hario V60還是Kalita呢?”
如果咖啡師稍顯猶豫或回答得不夠專業,他們會露出意味深長的一抹微笑,隨後開始“科普”:“其實我覺得你們這個萃取方式可能會壓抑豆子的風味層次哦。”更誇張的是,他們常常會要求咖啡師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制”一杯咖啡,但往往不滿意:“啊,這個酸度也不滿意
咖啡師的「頭痛」點
對咖啡知識過於鑽牛角尖,讓原本輕鬆的對話變成了「咖啡學術辯論」。長時間佔用點單時間,影響其他顧客的體驗。明明是來享受咖啡的,卻讓咖啡師充當“答辯人”,工作氛圍驟然緊張。
2. 熱衷拍照的“咖啡攝影師”
這一類顧客的出現讓咖啡館瞬間變成了「攝影棚」。他們對咖啡並沒有太大興趣,更多的是對「朋友圈裝飾」的執著。在他們的字典裡,咖啡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拍的。他們的「操作」包括:
請咖啡師反覆拉花,直到圖案完美無瑕。有時甚至會指定:“我想要一隻天鵝,不要心形。”
將咖啡擺在各種角度,拍攝數十張照片。桌上從來不缺道具:鮮花、雜誌、手帳本、甚至隨身帶小燈。
拍完後不喝,任由咖啡冷掉,最後可能還會抱怨:“這杯咖啡怎麼不熱了?”
他們的社群媒體上,配圖精美,配文浮誇:「在這家咖啡館邂逅了人生中最美的一杯咖啡。」但這杯咖啡,可能連一口都沒喝。
咖啡師的「頭痛」點
一杯咖啡反覆製作和擺拍,嚴重影響出品效率。 咖啡冷掉後顧客抱怨,似乎是咖啡師的責任。 拍照成了主角,咖啡師的努力卻無人關注。
3. 「改造大師」型顧客
這一類顧客對咖啡沒有任何敬畏之心,他們的目標是將咖啡變成一杯完全符合自己口味的「私人訂製飲品」。他們的行為包括:
將一杯標準的拿鐵改成“特調”: “少奶多奶泡,濃縮減半,再加兩泵香草糖漿、一泵焦糖糖漿,最後撒點肉桂粉。”
請咖啡師提供“隱藏菜單”,甚至自帶配方: “我之前喝過一家’草莓奧利奧拿鐵’,你們可以做嗎?”
端到手後還要進一步「深加工」:加三包糖、倒一半牛奶,最後攪拌變成一杯甜奶茶。
這些顧客並非不友好,但他們的「改造」行為讓咖啡師內心崩潰。精心製作的咖啡,二次加工得面目全非,對咖啡師來說無異於對藝術創作的「褻瀆」。
咖啡師的「頭痛」點
改單和特殊要求增加出品難度,影響製作效率。咖啡改得“認不出本來面目”,讓咖啡師感到努力被浪費。 長此以往,咖啡文化被誤解,專業被忽略。
咖啡師的情緒小貼士
其實,咖啡師並不真的「討厭」這些顧客,更多的是在這些行為背後感受到了一些無奈和壓力。透過這些有趣的例子,我們希望大家更能理解咖啡師的辛苦,並用行動支持他們對咖啡文化的熱愛:
對咖啡有興趣,不妨多聽聽咖啡師的建議,而不是「考驗」他們。
拍照打卡可以,但別忘了品嚐咖啡的味道,尊重它的溫度和風味。
有需求可以溝通,但請尊重咖啡師的專業判斷,不要過度改造一杯咖啡。
咖啡師與顧客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互相尊重與理解。下次走進咖啡館時,或許一句簡單的「謝謝」或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就能成為咖啡師最好的情緒價值。
(CAFFES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