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控管關鍵不只飲食! 營養師:5行為全影響
研究指出,一天24小時的身體行為型態,包括久坐、步行、睡眠品質、運動與身體功能,皆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健康風險息息相關。
糖尿病的控制不僅仰賴飲食與藥物,營養師楊斯涵在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發表的照護標準第五篇〈促進正向健康行為與身心福祉,以改善健康結果〉中指出,一天24小時的身體行為型態,包括久坐、步行、睡眠品質、運動與身體功能,皆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健康風險息息相關。
久坐不利代謝 步行助穩血糖
楊斯涵提到,久坐對血糖代謝有不良影響。建議每當坐著超過30分鐘時,就應起身活動,例如短暫步行、伸展或進行阻力運動,都有助於穩定血糖。此外,每日多走500步,與降低2%至9%的心血管疾病與全因死亡風險有關;而每天快走5至6分鐘,更可能為壽命延長約4年。
睡眠時間影響血糖
楊斯涵說明,無論平日或週末,都應追求一致且不中斷的睡眠時間。研究發現,無論是睡眠過長(超過8小時)或過短(少於6小時),都可能使血糖控制指標如A1C變差。若睡眠品質不佳,也容易與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白天嗜睡等問題連結,進一步影響血糖代謝。另外,個人體質的作息傾向也不可忽視。晚睡型的「夜貓子」族群,與早睡早起者相比,血糖代謝表現通常較差。
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
楊斯涵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速步行或騎飛輪。這些活動可分散在每週三天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每週至少兩次的肌力與柔軟度訓練,例如增強肌力、伸展與平衡的運動,也有助於代謝改善。
身體功能與肌力訓練
楊斯涵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虛弱與肌肉流失的情形,尤其在中年後,肌力下降明顯。因此,建議從中年就開始進行功能性與肌力訓練,維持與年輕時相近的活動能力。像是使用自體重量或器材的阻力訓練,有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而包含瑜珈與太極等運動,也可促進柔軟度與身體平衡,對血糖管理具正面效益。
楊斯涵補充,關於糖尿病人的運動建議,能站就不要坐、不要連續超過2天沒有運動,而運動的種類:有氧、阻力、平衡伸展等,只要有意願開始執行都是有助於改善身體健康指標(血糖、血壓、血脂)或是憂鬱、生活品質。良好的睡眠也很重要,睡眠的時間、品質、作息型態,也會影響上述指標。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