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65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7741
 - 相冊
 - 1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別名:黑鯛、烏格、黑格、厚唇、烏鱠、黑頰 
英名:Blackhead Seabream, Black Porgy 
學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Bleeker, 1854)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 
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 
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列鱗。 
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 
側線鱗列數為50-53。體灰黑色而有銀色光澤,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側線起點近主鰓蓋上角及胸鰭腋部各一黑點。 
除胸鰭為橘黃色外,其餘各鰭均為暗灰褐色。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於1-15公尺深的沿岸水域,常在港灣、紅樹林、蚵棚、紅樹林或堤防區的消波塊附近活動,行動極為敏捷。 
屬於廣鹽性魚類,尤其是小魚和亞成魚,常常出現在泥沙底質的河口半淡鹹水域。 
屬於溫、熱帶底棲性魚類,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及多毛類為食。 
雌雄同體,會性轉變,在3-4歲前全為雄性,其後轉變為雌性。冬季集結至河口周邊海域繁殖產卵,春季時幼魚開始出現在河口水域。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臺灣及中國沿海。臺灣普遍分布,各地海域均有記錄。 
  
資源狀況: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豐富。一般由一支釣或底刺網捕獲,全年均產,以秋季至翌年春季較佳。 
目前已能完全養殖,在西南部為重要養殖魚種,以箱網養殖和陸上池塘養殖為主,產量穩定。 
目前市場所見的黑棘鯛大多是來自養殖魚塭。由於其對環境之適應能力較強, 
人工繁殖技術已成熟,種苗來源穩定,亦是各縣市政府海域放流的重要對象魚種。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