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作爲正一派弟子,你知道“正一”的真正內涵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名的重視非比尋常,從未將其簡單看成一個普通稱謂。不論是名字還是名稱,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徵和用意。
常言道“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人們只有在內心真正認同了,找到了做事的理由,才能堅定信念,一往無前。在古代,臣子造反也會打着勤王或者清君側的口號,既表明行動的正義性,以凝聚人心,又能令士兵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他們才會在戰場上奮力廝殺。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當然也深諳命名之道,教派、經書、法器等相應名稱都蘊含深意。道教主要有兩大宗派,即正一派和全真派,作爲正一派弟子,你知道“正一”的真正內涵嗎?
“正一”起源
道教以道家思想爲基礎,因此講述“正一”起源,必須要先談道家。
道家思想源遠流長,強調“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源,代表人物包括黃帝、老子、莊子等。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並修煉的就是黃帝,他兩次前往崆峒山問道廣成子,得其教化而參悟至道,最終乘龍飛升,因此道歷以黃帝紀元(公元前2697年)爲開始年。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著述《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該書闡揚道學精義,被奉爲道家思想的核心,爲人類開啓了一盞智慧明燈。
而道教,顧名思義,即以“道”爲最高信仰的宗教,或者說信奉“道”,通過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道陵創立道教,是以道家思想爲基礎的有神論的宗教實體。後世弟子尊黃帝爲始祖,老子爲道祖,張道陵爲教祖,是爲“道教三祖”。
道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的派別,如上清派、靈寶派、神霄派等等。各道派教義思想相近,但道法和道術的側重點不一,或師承系統有別,後來逐漸被整合爲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系。全真派出現較晚,始於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而“正一”之名自祖天師立教時就出現了。
相傳東漢順帝時,祖天師在四川鶴鳴山修煉,太上老君親降,授以《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等,命爲天師,因而創立“正一盟威道”。兩晉永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移居龍虎山,以天師道著稱,尊張道陵爲“掌教”和“正一天師”。元成宗授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爲“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此後,全國道教皆分屬正一、全真兩大派,其中天師世系爲“正一教主”,並統領江南龍虎山、閣皁山、茅山等符籙道派。
“正一”含義
由正一起源可知,正一之名源於太上老君親授經文,正一之道從老祖天師立教之時就開始了,就成爲我們入道、學道、行道的目標了。正一有何含義呢?
道教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歷經世事滄桑,《正一盟威經》和《正一法文》等古籍早已散佚,但從以下三條佚文中或許可以探尋“正一”真意。
一、“‘正一’者,《盟威經》雲:‘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此言衆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雲:‘反離還本,合真舍僞,由法乃成也。’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故下文雲:‘一切學士,覺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者,文雲:‘衆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訓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見《道教義樞》卷2“七部義第六”)。
二、“《正一法文科戒品》說:總統天地一切的神鬼,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徵靈召氣,治理山川,滌盪惡氣,規範儀式,傳播驛站,通達神仙,沒有比端正專一更重要的了”(見唐張萬福撰《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捲上)。
三、“凡存一守五神,要在正心。”(見北周《無上祕要》卷46“正一五戒品”)。
將三條佚文的闡釋合併到一起,可以概括“正一”即:正以治邪,一以統萬,正心存一。
“正一”二字的涵義關乎修行綱領,隋唐以來繼續得到闡釋。
唐肅宗贊祖天師時說:“道心不二,纔是正一。”
《正一修真略儀》曰:“由心而正,心正則神精不虧,與我為一。 ”
《雲笈七籤》中說:“正一者,纔是真正的一位朋友是宗師。”
《崆峒問答》回答說:“什麼是正一?正派的當然不邪惡,純一的東西不混雜。正一之心,就萬法歸一,所以說正一。
綜上所述,“正一”二字鮮明傳神,竊以爲其宗旨即是信奉真正的大道,正心修道、度人治邪。我們皈依在祖天師門下,應深刻領會“正一”內涵,奉行不悖,這樣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正一派弟子。
(泰玄道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