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7-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55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2143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醫師表示,睡意是疲憊的粒線體發出的求救訊號,熬夜、久坐不動,都會讓粒線體更容易堆積多餘能量,結果晚上就睡不安穩,有損健康;圖為情境照。
很多人以為熬夜後,只要隔天多補眠就好,只是怎麼睡還是覺得累。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睡意是疲憊的粒線體發出的求救訊號,熬夜、日夜顛倒、久坐不動、缺乏運動,都會讓粒線體更容易堆積多餘能量,變成自由基,引發一連串壓力反應,沒辦法有效代謝掉,結果晚上就睡不安穩、睡不深,長久累積有損健康。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睡意」?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累了,這個累不單是心理層面的情緒或壓力,關鍵是藏在細胞裡,那些日以繼夜幫人體發電的小工廠「粒線體」(mitochondria),已經撐不住。
張家銘引用2025年發表在《Nature》的一篇研究,從果蠅大腦裡找到了答案。原來「睡眠壓力」,其實就是細胞裡的粒線體,發生「能量塞車」。而熬夜是在偷偷讓細胞造成「能量過載」,從而累積「電子負債」。
他進一步解釋,很多人熬夜,總以為只是精神累,或者以為只要隔天補眠就好,但事實上,大腦裡有一群叫作「背側扇形體神經元」(dorsalfan-shapedbodyneurons,dFBNs),專門負責掌管睡眠,裡面藏著大量負責幫人體「發電」的粒線體。當感到睡意卻仍硬撐著不睡,這些粒線體就會開始出現狀況。
他接著說明,這些神經元只要一被剝奪睡眠,就會瘋狂打開和能量代謝有關的基因開關。細胞清醒著,但用不掉的能量越堆越多,ATP卡在裡頭,電子流不出去,粒線體只好吞下多餘電子,結果這些電子開始「漏電」,變成自由基,引發一連串壓力反應,甚至開始傷害細胞本身。
張家銘指出,此時粒線體開始自保,數量增加,啟動自噬,甚至和內質網的接觸變多。這些求救行為,只有等好好睡一覺後,才會回到正常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熬夜過後怎麼睡還是覺得累,因為細胞裡有些事情還在處理。因此,睡意代表的是細胞「能量太滿,已受不了了。」換言之,睡覺是身體為了修復能量失衡而設計的「停損機制」。
張家銘說,白天多動一點,不只讓身體變健康,而是幫助粒線體把能量用掉、呼吸鏈維持暢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研究都指出,白天活動量高的人,晚上睡得比較好。同時,再藉由飲食多補充幫助抗氧化的營養,像是深綠色蔬菜、多酚、維生素C、E,不只對心血管有幫助,對大腦裡的粒線體修復同樣重要。
張家銘總結,這篇研究釐清,人們的慢性疲勞、長期睡眠障礙,甚至老化、神經退化的背後,很可能藏著粒線體修復不良。未來不只靠安眠藥,還有可能透過營養、運動,幫助改善睡眠與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