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震撼彈!思覺失調症成因新發現 科學家在大腦保護層找到病毒
經人工上色的C型肝炎病毒(HCV)透射電子顯微影像。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團隊發現,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患者的腦膜中,竟帶有C型肝炎病毒(HCV)的痕跡。這項研究顛覆過去對精神疾病起因的理解,顯示部分症狀可能與潛在感染有關。研究已刊登於醫學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研究人員分析死後腦樣本,來自患有思覺失調、躁鬱症、重度憂鬱症與未罹病的對照者。他們將研究焦點鎖定在「脈絡叢」(choroid plexus),這是腦脊髓液的生成部位,也被認為是病毒可能進入腦部的關鍵通道。
使用高通量病毒定序技術,研究團隊檢測出13種不同病毒痕跡。其中,僅C型肝炎病毒在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群中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並未在憂鬱症或健康對照者中普遍出現。
該研究同時結合TriNetX資料庫,分析逾2.8億筆電子病歷紀錄,發現C型肝炎病毒在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中的盛行率分別為3.5%與3.9%,遠高於憂鬱症患者的1.8%,以及一般族群的0.5%。
儘管研究並未在大腦內部區域如海馬迴發現病毒痕跡,但有HCV感染的患者,其海馬迴基因表現出現變化,顯示病毒即使停留在腦膜,也可能透過邊緣影響大腦運作。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結果並不代表所有思覺失調或躁鬱症患者都感染HCV,但提供一種可能的全新理解:部分精神病症狀或許與慢性病毒感染有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家沙邦西揚(Sarven Sabunciyan)指出,若這些病症確與感染相關,未來或可針對特定病患族群採用抗病毒藥物作為輔助治療,開啟精神醫學的新方向。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