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77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2419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點燃辛亥革命,最終迫使宣統皇帝溥儀退位,結束兩百多年滿清統治。奇特的是,當時手握世襲榮爵、在皇室中地位尊崇的12位「鐵帽子王」,幾乎無人出面反對這場政權更替。這些王爺並非不關心國運,而是在大勢壓倒、利益保障與政治無力的多重現實下選擇了沉默。這場權力交替,表面看是太后決斷,實則背後藏有深層政治妥協。
根據《搜狐網》報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南方各省,多地宣布脫離清廷。當時的清政府早已喪失民心與掌控力,即便有袁世凱領兵鎮壓,也無法挽回頹勢。面對共和呼聲高漲,隆裕太后於翌年(1912年)代表年幼的宣統帝溥儀,頒布《清帝退位詔書》,大清正式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擁有「世襲罔替」特權的12位「鐵帽子王」,理應是清室中地位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宗室貴族。這些王爺歷代享有俸祿、封地與政治地位,按理說對皇朝存續最有「義務」堅持。但歷史記載中,這些宗室王公卻鮮少公開反對退位詔令,甚至集體保持沉默。這並非單純因忠誠缺失,而是出於幾項現實考量。
首先,革命風潮席捲全國,連隆裕太后都在詔書中坦言「九夏沸騰,生靈塗炭」,自知無力回天。王爺們雖名列貴族,但多已失去兵權、政權,無從動員武裝抵抗,即便心懷不滿也無計可施。
其次,清室與袁世凱談判後,民國政府提出《優待清室條件》,允諾保留皇族封號與俸祿,並保障私產與生活所需。對這些本就非掌權要角的王爺而言,延續既有榮華、避開戰亂風險,反而成為現實選項。
當中僅有恭親王後裔溥偉傳出曾對退位表示反對。據後人回憶,他曾對隆裕太后上奏請求暫緩退位,甚至暗中懷有「皇帝夢」。但此舉並未獲得支持,最終不了了之。顯示即使有異議者,也缺乏足夠的政治籌碼與支持。
此外,隆裕太后選擇退位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為保全皇室、避免生靈塗炭的政治妥協。她的一句話:「不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道出在變局中選擇讓步的無奈與理性。
清朝的終結,是天命既盡、人心已失的結果。在這樣的大勢下,連皇帝與太后都無法挽回頹勢,12位鐵帽子王的沉默,反映了清廷貴族在風雨飄搖中的無力與現實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