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2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496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桃園市 南崁1號穀倉及農機倉庫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產業
現況地址: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75巷-建號南崁段181、192號
登錄理由:
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桃園曾是米糧重要重要產區,倉庫為糧政歷史佐證,為當時米穀統制組合收糧與農民繳交米糧之貯放處,具時代與地域生活歷史記憶的連結性。
2.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南崁1號穀倉使用防潮、隔熱之複壁構造,開設氣窗通風良好,於屋頂採用西式桁架對束小屋組,形成大跨距空間,並透過筋違及遂樑,強化耐震力;農機倉庫採用大跨距托肩梁,以加強混凝土的結構力量,分別呈現日治1930年代倉庫及1980年代受美援影響之建築史保存價值。
3.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見證臺灣農業百年來受到米糧統治政策下的處境,及戰後農業機械化的政策發展與變遷。
4.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款及第3款規定。
簡介:
1.本案南崁1號穀倉所在位置,於清末日治初期,即是南崁重要的位置。日治時期,臺灣鐵道周邊設置諸多倉庫,本案於昭和13年(1938)土地進行分割轉讓與桃園郡米穀統制組合,是以本案倉庫應為統制米倉。
2.統制米倉的起源與米穀自治管理政策的實施有關,米穀自治管理之後,臺灣民間以自治方式執行過剩米的貯藏及流通,希望達到以下效果:(1)米穀市場上市數量的調節,以防止過剩米價格的滑落;(2)由政府購買無法再貯藏的米;(3)經由民間的自治式貯藏管理,政府購買的米穀得以減少,解決米穀法對政府所帶來的財政負擔,不過,過剩米的統制數量由政府決定。在南崁設置統制米倉的這項決定,更早在昭和8年(1933)時,便因為殖產局對於管制移出米的問題,而有了設置統制米倉的計畫。
3.南崁地區的農業發展,早年以旱田為主,日治時期的水圳興建而有水田,增加稻米產量。戰後由於工業化,促成農糧政策的改革,引入機械化後,而有農地重劃與農機的推廣。
4.「農機倉庫」興建於民國69年(1980),全名為「臺灣省糧食局桃園管理處農機倉庫」。「農機倉庫」的興築是臺灣農業機械化歷程中的一環,據總幹事陳春郎先生所述,農機倉庫是因為當時國軍為了幫助農民收割稻子,稱為「助割」,因此興建了農機倉庫,除了擺放農業機械,還有作為當時技師維修與管理農機的空間。
(桃園市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