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巨蜥皮膚內發現廣泛骨質結構 改寫蜥蜴演化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5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國際研究團隊近日運用微型電腦斷層掃描(micro-CT),首次大規模檢視全球蜥蜴與蛇類皮膚下的骨質結構——皮內骨板(osteoderms),在澳洲及巴布亞地區的29種巨蜥(goanna)中發現此前未被記錄的皮內骨板,大幅改寫科學界對這一結構分布的認知。這項發現已發表於《林奈學會動物學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皮內骨板過去多見於鱷魚、犰狳及部分恐龍,但在蜥蜴、特別是巨蜥類中的研究相對稀少。此次研究發現,全球近一半蜥蜴物種都具備皮內骨板,比原先估計高出約85%。過去認為巨蜥僅有如科摩多龍等少數物種擁有此結構,如今證實其在澳洲—巴布亞巨蜥中的廣泛分布,揭示皮內骨板在演化適應中的重要角色。


提供物理防護、協助體溫調節、增進運動能力並作為鈣質儲存



圖是利用微型電腦斷層(micro-CT)掃描繪製的放射密度熱點圖,顯示兩種蜥蜴(Enyalioides heterolepis 和 Hoplocercus spinosus)頭頸部的內部結構。
圖中色彩代表骨組織密度,藍色至紅色分別代表低至高密度。
圖中可見頭骨外部(頭頂皮下)有大量球狀高密度結構,這些就是「皮內骨板」(osteoderms),呈現紅黃色,與顱骨本身緊密排列。
這項新技術讓科學家得以在不破壞珍貴標本的情況下,完整觀察皮內骨板在不同爬蟲類中的分布與形態變異。
圖/《林奈學會動物學期刊》


皮內骨板除了可能提供物理防護外,還被推測有助於體溫調節、運動能力及生殖期間的鈣儲存。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骨質結構可能是巨蜥為適應澳洲嚴峻環境壓力所演化出的特殊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大量仰賴來自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機構長達百年的館藏標本,並結合最新成像技術,體現了博物館標本在當代生物多樣性與演化研究中的關鍵價值。

這項突破性發現不僅重塑了學界對巨蜥與其他蜥蜴骨骼結構的理解,也為未來探討皮膚、骨骼與適應環境三者互動提供珍貴資料。未來相關研究將有助於解答蜥蜴家族如何在數百萬年的地質變遷下持續生存與繁衍的演化謎題。



資料來源 : 明日科學
https://tomorrowsci.com/animals/20250723_02/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4 18: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