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7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480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皈依「自性三寶」,建立「心中本尊」
其實佛教的信仰,本來就不是只叫人信佛,而是要人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進而對自己有信心。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就是對人的尊重;「佛性平等」更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偉大思想。因為一般宗教都把人置於神的統治下,唯有佛教主張人人同具佛性,只要人能依道而行,都能與佛一樣,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不受神佛所主宰,所以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人信仰自己、皈依自己,也就是要皈依「自性三寶」。
根據《優婆塞戒經》說,皈依三寶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根本。為了讓社會大眾都有機會學佛聞法,繼而求證無上菩提,大師經常應邀在海內外各地為信徒主持皈依三寶典禮。每次典禮後,大師為大眾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總是強調:「皈依的真正意義,是皈依自性三寶。」
大師說,經典上對於三寶,雖有「最初三寶、住持三寶、一體三寶、緣理三寶、化相三寶」等多種分類,但皈依主要是皈依「自性三寶」:人人都有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佛寶;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
由於我人的自性當中,已經圓滿具足了三寶的無量功德,因此大師說,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採自己心內的寶礦;不皈依,就如同寶礦未經開採,黃金無法出土。所以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佛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所以學佛第一步,一定要皈依三寶。
從「皈依自性三寶」,繼而大師要人「建立心中的本尊」,也就是信仰自己的佛性。大師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每個宗教的教主都不同,儘管各人信仰的教主不同,但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規劃出來的「本尊」,名稱雖然有別,意義卻是一樣,大家信的都是自己的心,所以每個人要把自己心中的本尊建立起來,否則一切都是外在的。
所謂「心中的本尊」,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世間萬象儘管有林林總總的不同,但都是我們一心所製造出來的;我們的心製造出許多的不同,最後還是應該回歸到一心,在一心法界裡,一切都是一樣的。所以基於「佛性本具,眾生平等」的思想,大師希望宗教與宗教之間,應該彼此尊重包容,至少應該做到容許不同的存在,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大家能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才能共創世界的和平。
(星雲學說的立論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