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8-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441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三國時期漢中之戰後,司馬懿與曹魏謀士劉曄都建議曹操趁勢南下,一舉消滅劉備的蜀漢;然而曹操以地勢險阻、糧草難以供應為由拒絕出兵,選擇穩固北方防線。事後證明,即便是諸葛亮也因漢中交通險阻與補給困難屢戰屢敗,曹操的決斷避免魏軍陷入長期消耗戰,反而穩住國力,彰顯其深謀遠慮的高明智慧。
根據《搜狐網》報導,西元215年曹操平定西涼勢力後,率軍攻取漢中,擊敗張魯迫使其投降。當時,司馬懿認為漢中是打入蜀地的良機,他力勸曹操南下,指出劉備剛奪益州,統治尚未穩固,若能乘勢攻擊,蜀漢必將分崩離析。曹魏謀士劉曄也提出類似觀點,分析蜀民對劉備尚未完全信服,此時出兵,蜀軍容易慌亂,攻下漢中即可直逼益州,奠定滅蜀基礎。
然而曹操並未採納這些建議,他深知蜀地山多險阻、糧草運輸不便,若長驅深入,魏軍將面臨極大消耗,因此決定撤軍,並由夏侯淵鎮守漢中。後來夏侯淵在蜀軍進攻下戰敗,死於黃忠之手;曹操雖再度親征漢中,但仍無法長期守住,只好帶兵退回關中。
漢中落入蜀漢手中後,逐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前線基地,然而漢中地形崎嶇,往返險道耗費大量人力與糧草,補給壓力極大,諸葛亮即便治國有方,也屢次北伐受挫。反觀曹魏,放棄漢中後將防線收縮至關隴地區,補給便利、地勢穩固,成功阻斷了蜀漢北進的道路,使漢中成為孤立前哨。
若曹操當初強行南下,魏軍需翻山越嶺運糧,而蜀軍可依地形固守,以逸待勞,長期下來魏國必然消耗巨大,甚至陷入兵疲國弱的困境。事實證明,曹操的策略並非保守,而是一種深謀遠慮的高明決斷,不僅保住了魏國的根基,也讓蜀漢無法輕易擴張北方疆域,漢中這片看似關鍵的土地,反而成了魏蜀之間消耗力量的試金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