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1|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職場資訊] AI時代如何讓自己不被替代? [複製連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16 小時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AI時代如何讓自己不被替代?

AI已經不是一個花哨的工具了,而是真正成為了具有生產力的工具。
不僅那些重複性勞動的工作,很多創意性的工作,人類也已經完敗於AI。

就拿資料分析來說:
過去資料處理需要學的Excel技能技巧,資料庫的操作,python視覺化。
對比十年前,現在一個人可以處理之前50個人的工作量都不誇張。而且上手的門檻低,品質更高。
資料處理還算是重複性高的工作,那撰寫研究報告,業務規劃報告總得需要經驗吧?
過去寫會議材料需要頭腦風暴,需要找PPT範本,忙排版,需要找行業的各種資料和資訊。
一份報告七八個人忙一周是常事,跟老闆彙報五六次也不離譜。
現在一個人,半天也完全可以搞定這些工作,而且邏輯性更強、資訊更準確、畫面更美觀。

在這個AI技術日益滲透各行各業的時代,我們越來越頻繁地思考:
什麼樣的人才能持續創造價值,不被替代?

那就是找到AI的軟肋,這就是人類構建自身“保護傘”的關鍵。
答案或許並不在於掌握多少新技術或工具,而在於回歸人本身最獨特、最根本的能力。
下面這五種能力,或許就是AI時代,作為‘人’的“保護傘”。

1 研究能力的本質,是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AI擅長執行清晰指令、處理已知框架的任務,但它無法自主判斷“什麼問題值得被解決”。
人類的價值,就在於能夠提出精准、有洞察力的問題,引導AI產出真正有意義的回答。
舉個例子:
普通資料分析師在使用AI工具時,可能會籠統地提問:“幫我做一個銷售資料的分析”。
而具備研究能力的資料分析師,則會這樣拆解和定義問題:
“請分析我們去年Q3至Q4的線上銷售資料,重點識別複購率高於30%、客單價在500元以上的客戶群體特徵,包括但不限於年齡區間、常用購買管道、偏好品類和活躍時間段,並輸出這些高價值使用者的核心行為模式。”
你看,當問題被拆解得如此清晰具體,AI就不再泛泛而談,而是真正變成了高效、可靠的工具。
統計能力並非指精通資料工具或演算法,而是一種底層思維:借助資料理解世界、發現規律、驅動決策。
我們早已身處資料的海洋。
如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所說:“我們在資料的海洋中游泳,如果無法理解其意義,就會被淹沒。”
而AI雖然能生成大量資料,卻難以判斷資料背後的相關性與因果。

2 真正的資料思維,是能用資料做實事的思維。
例如某餐飲創業者在選址時,目標使用者是中學生和年輕人。
他是怎麼決策的?
他去數了兩個候選社區周邊兩公里內牙科診所的數量,並實地觀察正畸患者的年齡段。
青少年正畸比例越高,說明該區域年輕家庭越多、消費能力越強。
沒有複雜技術,卻真正用資料看見了真相。
當然,也要警惕資料陷阱。
比如“霜淇淋銷量越高,溺水事故越多”,並不是霜淇淋導致溺水,而是夏天到了。
很多所謂的“大資料案例”(比如“啤酒與紙尿褲”的經典傳說),其實缺乏實際證據,更多是商學院包裝出的概念。
保持理性,比盲目相信資料更重要。
AI目前仍會出現“幻覺”=> 生成看似合理實則偏離事實甚至完全錯誤的結論。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3 邏輯,正是我們作為資料分析人員甄別AI輸出可靠性的基本工具。
例如,在某次競爭環境掃描中,AI可能生成結論稱:
某新消費品牌憑藉社交媒體網紅投放,實現了300%的月增長,建議立即全面複製其策略。
若缺乏邏輯審辨,此類建議極易誤導決策。
但只需稍加推敲便可發現:
該品牌實際起步於低頻小眾賽道,市場基礎小、初期增長率高實屬正常;
同時其背後存在強勢資本預熱和供應鏈優勢,並非僅靠投放達成。
AI卻未結合市場規模、資源投入等關鍵變數綜合判斷。
再比如,若AI總結:“Z世代消費者普遍拒絕高價產品,只追求性價比。”
你就可以憑藉邏輯連續追問:
同一品類中,為何有的高端聯名款在Z世代中銷量爆發?
他們的消費行為是否存在場景分化,比如在健康、科技、情感消費等領域反而傾向于高客單價?
通過邏輯層層遞進地提問,我們就能識別AI是否真正理解用戶行為的複雜性,是否混淆了相關性與因果。
用邏輯做第一層過濾,再借助多源AI工具進行交叉驗證,就能夠排除絕大多數由“幻覺”導致的結論風險,確保市場策略既洞察深入,也穩健可靠。
儘管AI能夠模仿語氣、生成結構化的安慰話術,但它並不具備真實的情感體驗,也無法真正實現“共情”。

4 資料不僅來自於客觀事實,也來自于人的行為。理解資料背後的人類動機、情緒和需求,始終是AI難以跨越的邊界。
例如,某次產品使用者流失率突然升高,AI可能會快速輸出一段結論:
建議優化登錄流程和推送策略,提升用戶活躍度。
而作為資料分析師,你不僅能讀到流失的數字,還會主動探求背後“人”的因素:
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流失用戶都集中在某一個特定時段停止使用,而那恰好是一次不成功的版本更新之後。
於是你不僅看到資料下降這個事實,更感知到用戶當時的困惑與失望。
你可以帶著這樣的洞察,向團隊解釋:“我們不只是在修復資料,更是在重新贏得用戶的信任。”
這種理解行為背後情感、將冷冰冰的數位轉化為有溫度決策的能力,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它不僅是溝通的基礎,更是推動團隊信任、深度合作與產品創新的核心來源。
修辭能力,並非單純的語言技巧,而是指向有效表達、凝聚共識、推動決策的關鍵力量。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深刻指出,人類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實、資料或方程式。
正是通過共同相信貨幣、公司、宗教、國家等“虛構的故事”,人類才能以極其靈活的方式與陌生人進行大規模的協作。

5 共識,正是這種能力的現代體現,是組織協同和戰略推進的基石,更能夠創造顯著的“共識溢價”。
比如蘋果公司的產品,在硬體參數上未必總是領先。
但通過持續的品牌敘事、設計美學和用戶體驗,在全球形成了“創新與高端”的深刻共識。
這種共識不僅支撐了其溢價能力,也使得消費者、開發者和投資者持續信任並選擇蘋果生態。
同樣,在我部門近期向管理層彙報“新一代產品定價策略”時,我們並未僅僅羅列成本和競品價格。
而是通過用戶情感洞察、品牌價值定位以及長期市場願景,逐步引導團隊與投資人達成共識。
AI無法賦予事物真正的意義與信念。
我們通過故事、信念與共同的願景,賦予資料與戰略更深層的意義,推動人們朝著一致的目標行動。

感悟: 聚焦人之所長,善用AI之力。
這五大能力:提問、理解資料、邏輯推演、情感共鳴、達成共識——看似不高科技,卻正是AI無法複製的深度智慧。
我們不必與AI比拼計算、記憶或生成效率,而應更專注這些“人真正擅長的事”,把執行型任務交給AI。
人負責洞察與判斷,AI負責執行與擴展。這樣的人機協作,才是未來真正的競爭力。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smartlion + 3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2Rank: 12Rank: 12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半小時前 |只看該作者
AI 取代人的速度,不是看行業,而是看你的知識和技能能不能被 AI 讀懂。
完全標準化、可數據化的工作,AI 很快就能取代。
依賴經驗判斷、創造力、人際互動或尚未被完整表述的知識,AI 難以完全取代。
所以,人被 AI 取代只是時間問題,關鍵在於你的知識是不是 AI 能輕易掌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3 22: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