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6-7
- 最後登錄
- 2025-8-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2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853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形機器人真正價值在AI 4585達明 陳尚昊揭下個里程碑
2025/08/27
廣達(2382)集團旗下達明(4585)執行長陳尚昊27日指出,人形機器人重點不是長得像人,更重要的是背後的人工智慧,是採用最新AI技術實現,他認為,機器人下一個希望達成的里程碑,是用AI技術在「觀看、思考、動作」上,讓機器人表現出更像人的行為。
陳尚昊今日參加經濟日報舉辦的科技論壇,以「超級機器人的未來」為主題,暢談AI與機器人趨勢。
經濟日報於27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辦2025科技論壇,以「開啟AI新紀元」為主題。本論壇由經濟日報主辦,協辦單位為中華電信、工研院、資策會、日月光集團、玉山銀行、凱基金控。
陳尚昊表示:「達明關注『Physical AI』,關注點在機械手臂、終端產品,達明的協作機器人是將機械手與大腦整合在一起,推出的第一天就內建視覺,在結合AI、視覺與機器人下,我們重新定義我們的產品為『AI COBOT』。」
陳尚昊指出,近期達明正式發表首款人形機器人「TM Xplore I」,其實重點不是外形長得像人形,更重要的是背後的人工智慧,是採用最新AI技術實現。
AI訓練從收集資料開始 再一步步教導、模擬、布署
陳尚昊解析背後AI訓練過程,一開始是收集資料,用人採取VR方式教導,或透過手臂辨識去教導,再透過Mimmic、輝達(NVIDIA)Cosmos模型等模擬各種不同環境,最後布署到邊緣端。
陳尚昊表示,達明從2024年就開始進行這些AI訓練,直到最近才比較有成果。
陳尚昊認為,「人形機器人最終講的是到底能做什麼事?我每次都跟團隊說,他最適合打雜。因為比如說工廠進料在挑選時,是沒有專用機的,或者有人說要拿來搬運貨物,亦或拿來用在產線組裝」。
陳尚昊強調,「其實最終這些還是要看CP值,比如人形機器人要用在組裝產線上,但有時候單臂或採取非手臂形式反而更快、更便宜。」
陳尚昊認為,從達明發展來看,從做傳統機器人,後來將視覺及AI整合進協作機器人,而下一個里程碑,希望有三點能達成。第一、有更多的感測器,尤其著重在視覺,第二、AI能擔任大腦做思考,第三、機器人的動作能由AI自行決定。
陳尚昊強調,「這個概念就跟人的行為一樣,每次在講人形機器人,我都說是要像人的行為。他舉例,比如你叫人去拿一個東西,他不知道座標位置,但人還是能拿,因為他透過視覺看到,而到人形機器人時,他也不知道座標在哪,也是透過視覺去感知、執行,這是我們認為下一代AI造成的變革」。
從光碟機開始 一路做到機器人
陳尚昊回顧,自己1990年代加入當時以光碟機為主業的廣明,而廣明很快就上市,他自嘲,「我是把光碟機做到上市,也做到掛,2016年就完全收掉這個事業,因此走投無路下做機器人。」
他說,「2012年我們花了一年時間做出傳統機器人,但做完後馬上決定停止,因為沒有差異化,因此我們才轉做協作機器人,而我們一開始就已經把視覺整合進機器人裡,2015年達明正式從廣明分拆出去,2017年對外販售機械手,而廣達集團內部也用了很多協作機器人」。
陳尚昊表示,傳統工業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安全性,傳統工業機器人在操作不當下,很容易出現工安事故,但協作機器人感知到人,就會立刻停止,因此安全性更高,如機械手臂加上AMR,且在導入AI技術上,協作機器人也比傳統機器人好用。
陳尚昊指出,「2022年是我們開發的分水嶺,因為ChatGPT出現。當時,我們公司因為有很多不同語文的產品型錄,每年要花200-300萬元翻譯,我們後來就使用AI解決,而員工在寫程式或行銷也都有採用人工智慧」。
此外,陳尚昊表示,「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出現讓大家相信AI不一樣,其實西門子、達梭等國外大廠以前都有推出模擬軟體,技術表現都很厲害,但牽涉到視覺就不太行,比如人形機器人就是根據視覺決定怎麼走,這就必須要有很仿真的環境,後來我們採用輝達Omniverse建構高保真數位孿生工廠場景,他能做到非常仿真,拿到想要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