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9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佛陀的教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8-29 01:00: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陀的教化

除此之外,大師也經常以佛陀的故事為教材,從中不但可以體會空義的深奧,也可以看出佛陀教化的智慧。

有一次,佛陀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過三個月之後返回人間,弟子們聽說此事,爭相迎接。蓮華色比丘尼運用神通,搶先到達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行接足禮,並且說道:「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向佛陀接駕。」佛陀卻說:「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在王舍城巖洞中宴坐觀空的須菩提。能夠見到『空』的真理,才是真正見到佛陀的人。」

又有一次,佛陀在靈山會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了之後,有說是青的,有說是黃的,有說是赤的,有說是白的,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他們:「我現在手裡的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天王們不解佛陀心中所指,不約而同地回答說:「佛陀!您現在手裡根本沒有東西,哪有什麼摩尼寶珠呢?」

佛陀告訴四大天王:「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時,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啊!」


佛陀所說的「摩尼寶珠」,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佛性;但是一般人不懂自性珍寶,因此迷失自己。所以大師說,世人顛倒,執著幻有,迷己逐物,當有所收穫的時候就歡喜雀躍,有所失落的時候就憂悲苦惱;諸事順遂的時候就興奮無比,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垂頭喪氣,自己的情緒完全被外相所主導而不知。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世間一切的事物皆為無常不實,從而用「空」的真理來調和統攝這些對待的觀念,那麼無論有也好,無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榮也好,辱也好,在在處處,都能做到《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就能無所不住,這樣的人生不是很灑脫自在嗎?

過去禪宗有所謂「破三關」,就是「初關」要能超凡入聖;「重關」要能入聖回凡,亦即淨土宗所說的乘願再來,廣度眾生;「牢關」要能凡聖俱泯,也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由此說明,人生要想擁有「空有一如」的平等智,就必須經過不斷的修鍊、不斷的突破重重關卡,才能有所體證;一旦生活中有了「空有一如」的體證,就不會被假相迷惑,而能了知一切法空相,人生就能通達無礙。

過去常有人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都是一樣的。大師說,其實宗教雖有共通處,但也有不共之處;就好比世間的學問有哲學、科學、文學、醫學等各種學科,對人類都是有益的,但這些學科也各有其不同的特質。大師指出,在各個宗教之中,佛教具有四點特質:一是具有因果的理則,二是具有緣起的中道,三是具有業感的潤生,四是具有空有的一如。

不管「因果」、「緣起」、「業感」、「空有」,都是佛教重要的義理思想,歸結起來其實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緣起法」。「緣起」是佛陀的根本教說,儘管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的思想有「空宗」與「有宗」兩大系統,但如來一代教法,所說皆不出空、有二義,因此不論空宗、有宗,其思想淵源都是來自於「緣起」。

(星雲學說的真理闡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21 15:5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