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9-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7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817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修道要具足三種心:一是要具足信心,二是要具足精進心,三是要具足長遠心。這三種心缺一不可。
一、要具足信心。為什麼要具足信心呢?要具足什麼樣的信心呢?一切事情,都是由於有信心而成就。沒有信心,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業、一切修行,都不可能有成就。特別是講到修出世法、修無漏道,要成佛、要作祖,如果沒有信心,那是萬萬辦不到。
信什麼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信自心是佛。如果在這一點上信不及,就說不上真正具足了信心。信心的根本內涵、根本核心,就是要信自心是佛。正因為自心是佛,我們學佛、修行佛道,才能夠有所成就,才能夠成佛。如果自心不是佛,要想修成佛,無有是處。比如我們煮飯,要用米來煮,不能用沙子來煮飯。蒸沙成飯,徒勞無益。自己不是佛,要想修成佛,同樣不可能。
往往在這一點上,修行人,特別是初發心的人,信不及。既然自心是佛,我怎麼還這麼糊塗?我怎麼還這麼多業障?我怎麼還有這麼多的煩惱啊?正因為你是佛,你是因地中的佛,所以你才會有煩惱,才會知道自己有煩惱。如果你根本不具備成佛的可能性,你連自己有煩惱都不會知道。
佛從哪裡來?所謂轉煩惱即菩提,煩惱轉變了,煩惱覺悟了,煩惱斷除了,斷除的當下就是佛。所以佛與我們之間連一寸的距離都沒有,毫無距離,零距離。只要一念覺悟,煩惱當下成為菩提。菩提是什麼呢?菩提就是覺悟,覺悟就是佛。千信萬信,最重要的就是要信這一點。這一點信不及,你說你信佛,說你有信仰,那都是很低很低的層次,都是在心外求法。心外求法,轉求轉遠。
二、要具足精進心。既然自心是佛,一念轉變,煩惱就成為菩提。那我們就要發精進心,發勇猛心,一刻不停地來修行辦道求覺悟,求轉煩惱為菩提。精進要與自心是佛聯繫起來,為求成佛、為求斷煩惱、為求破無明而精進。這樣的精進就是正精進,不是求世間有漏善法。
把世間一切善法都迴向無上菩提,那世間的一切善法就全是無漏善法。是無漏善法還是有漏善法,也是在一念心中。並不是說,某些善法就是有漏善,某些善法就是無漏善。具備無漏心的人,修一切善法都是無漏善。以有漏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都是有漏善。是有漏還是無漏,全憑自己的一念發心。要發精進心,要早成佛道,要早度眾生,不能在苦海中永遠漂流下去,要歸家穩坐。
聽到說要歸家穩坐,各位可能又會想到,家在哪裡呀?家是不是另外有一個地方呀?依照禪宗的見地,依照大乘佛法究竟的見地,家就在途中。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苦海就是極樂,不要離開苦海再去找極樂。離開苦海尋求極樂,也是捨近求遠。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此岸即彼岸,苦海即極樂。能不能即得了,也是在一念心的把握上。這一念心把握好了,當下就在極樂世界。這一念心把握不好,或者在人天善報,或者在三途苦際。十法界全在一心。
三、要具足長遠心。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量劫來,業障深重,業習深重,煩惱深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在精進心的推動下,在正精進的推動下,假以時日,天天如是去做,不能休息,不能懈怠,不要指望速成。因為我們這一面心的鏡子,上面所蒙的塵垢太厚太厚了,一定要一點一點地去刮磨乾淨、擦洗乾淨。我們的心鏡去掉一點塵垢,就能放一分光明,最後達到這面鏡子淨潔無塵,照天照地。那就是我們修行事畢,然後隨緣度眾生,隨緣弘揚佛法。
開悟了做什麼?成道了做什麼?成道了不是坐在極樂世界享清福啊!成道了,還得要回到苦海,再來度眾生。那個時候度眾生,一切都是願力的支持,在苦中不感覺到是苦,在樂中不感覺到是樂。只感覺到什麼呢,只感覺到菩提大願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本分事,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在菩提大願的推動下,盡未來際,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這就是佛教的精神。
佛教的精神,一切是從眾生出發。學佛的精神同樣如此,一切都要從大眾的利益出發。不可以有自私心,不可以有自了心,不可以有專為一己的心。一定要處處想到為了大眾,那才是菩提心。
同樣,修行也要防止三種心。一是想速成的心,二是恐懼的心,三是懈怠的心。菩提路遙,想速成不可能。速成不可能,往往就會懈怠;一懈怠,就永無成就的時節,所以不能懈怠。要防止像這樣的一些有礙道業成就的負面的心理因素產生,一定要讓積極向善向上的精神因素不斷增長,讓懈怠、懶惰、退卻、消極等負面的心理因素逐步消除。一消一長,一長一消,就看我們的發心如何,就看我們的精進心如何。希望各位珍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