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9-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36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45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佛」乃「覺者」之謂
從佛法的理論來說,信仰佛教主要的意涵,乃在於向「佛陀」學習,所以學佛必須了解「佛」的意義。大師說:佛陀當初因為「自覺」而成道,佛陀成道後所說的教法,無非是為了讓眾生悟入「覺」的境界,導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見,而能與佛平等;佛陀因為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自覺),而又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所以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
自覺、覺他、覺滿是「覺」的三個層次,大師對此作了如是解釋:「自覺」是指對諸法實相有了正確的認識與覺悟,此乃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因為有別於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因此又稱為「正覺」。「覺他」則是菩薩們不但自覺,並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有別於二乘人的自覺,故又稱「等覺」。「覺滿」專指佛陀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又稱「無上覺」,有別於二乘及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未能破盡見思、塵沙二惑。佛陀以無漏清淨的智慧破除根本無明惑,斷盡見思及塵沙二惑,圓滿菩提,成就佛道,因此才能成為「三覺圓,萬德具」的聖者,所以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
了解「佛」的意義之外,學佛更重要的是要「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因此大師強調,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做佛;唯有行佛做佛,才是人間佛教的實踐,唯有自覺自悟,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
大師這種思想理念的萌發,主要是感於過去一般佛教徒的信仰,都是停頓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佛教徒因為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導致佛教衰微沒有力量。例如,佛教要人慈悲喜捨、佛教重視般若智慧的開發,但是有多少佛教徒是真正具有慈悲喜捨的性格?又有多少佛教徒是真正明理有智慧的呢?身為佛教徒而沒有佛法,佛教怎麼會不衰微呢?
為了興隆佛教,同時也是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大師因此提倡「自覺行佛」。大師認為,「自覺」是修學佛法的一個重點,因為學佛的目的,不外是為了開智慧,求覺悟,而其關鍵即在去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煩惱的根本就是貪瞋痴,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三毒息,三慧朗,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此即「自覺」,正如禪宗的開悟見性;自覺之後進而能夠弘法利生以覺他,這就是行佛。
自覺是屬於修「慧」,覺他是屬於修「福」,福慧雙修就是菩薩;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當福慧圓滿具足,這時才是「萬德莊嚴」的佛陀,所以學佛要靠自己覺悟;一個人能夠「自覺」,繼而「覺他」,才能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因此大師強調,學佛不是仰賴佛,而是要自覺與行佛。
(星雲學說的真理闡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