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7-21
- 最後登錄
- 2025-9-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54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472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AI熱潮與泡沫風險共存 唯有實體化應用 才能確保智慧永續商機
錄自:縱橫新聞
財經快訊、李振麟
隨著全球科技巨頭與創投資金加速湧入人工智慧(AI)領域,整體市場進入空前高速膨脹期。不過,科技業老將、AZ-VC創始人 Jack Selby 日前公開示警:這波AI熱潮正重演25年前的網路泡沫,過度炒作可能引爆史上最大科技投資危機。
Selby在新加坡SuperReturn會議上指出,目前市面上的AI服務大多以低於實際成本的價格提供,讓消費者習慣「免費使用高運算力」。然而,這種商業模式終究難以為繼。未來AI服務勢必要按成本定價,甚至保留利潤空間,一旦企業無法兌現預期獲利,過度膨脹的新創公司將面臨淘汰。
這番言論也與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的觀點不謀而合。Altman曾表示,如今的AI投資熱,與2000年網路泡沫非常相似。根據業界統計,目前全球約95%的企業級生成式AI專案尚未實現任何實質獲利,顯示這市場仍處於高度不成熟階段。
然而,儘管泡沫風險存在,也有企業開始尋找更具韌性的發展模式。日本知名電子品牌卡西歐(Casio)便是AI「實體化應用」的成功案例之一。
該公司近期推出一款AI毛絨電子寵物「Moflin」,正式進軍身心健康科技市場。這款擬真AI寵物不使用語音,而透過「非語言情感互動」與用戶建立連結,成功引起情感共鳴。產品在日本熱賣超過1萬台,卡西歐預計今年底前進軍美國與英國,目標全球營收突破50億日圓。
Moflin的成功,不只是話題,更代表AI應用轉型的方向,從抽象智慧走向具體功能、從語言模型走向實體商品。這種「AI實體化」不僅突破技術的想像,也創造了真實、可持續的市場需求。Moflin創作者Erina Ichikawa也坦言:「我不希望AI只是給出答案,而是成為一個能陪伴、療癒的存在。」
分析師 李振麟表示:「AI產業邁入2.0時代的關鍵,讓AI從概念進化為實體商品功能,讓科技技術融入日常生活中,創造出真正可落地的智慧產業升級。」實際上,AI的應用潛力不應只停留在虛擬模型或文字生成。它更應成為傳統商品升級的引擎,賦予產品「智慧化」與「多元性功能」,不只是「新創才玩AI」,傳產同樣能靠AI找到新的價值。
舉例來說,透過AI技術,傳統家電可以進化為主動感知使用者行為的智慧設備;保健器材可根據使用者情緒與生理數據進行自動調整;零售商品也能內建推薦系統、自動補貨感測器,甚至客製化互動功能。這些轉型,才是AI創造長期需求與附加價值的真正方向。
「AI的故事講得再好,若無實體商品的承載,一切終將化為泡影。」這也點出了AI商業化最重要的一環,從投資幻象走向具體應用,才是這場科技革命能否持續的關鍵。
總結而言,AI確實具備改變世界的潛力。但要走得長遠,不能只靠模型升級與語言能力,唯有落實於具體產品、實體商品的升級改造,讓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與產業鏈,才能讓AI從風口變成基石,真正改變未來的經濟價值與社會結構。 |
-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