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親情]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外人比對家人好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12 小時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外人比對家人好

常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老公或老婆都對朋友、同事和顏悅色,也很好商量,對另一半卻刻薄計較,再不就愛理不理。同樣地,父母和子女也會如此互相抱怨,父母總是親切稱讚別人的小孩,貶低自己的孩子;小孩和朋友無話不談,一看到爸媽就臭臉不耐煩。

大部分人都會解釋,就是因為在親人面前才能不必偽裝,做真實的自己。問題是,真實的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是喜歡這樣氣嘟嘟的擺臭臉。

有些人又認為,因為在外面偽裝太累了,所以回家就不想再裝,想任性擺爛一下。

我覺得這種說法也不太精確,按理說家裡如果是最舒適的空間,對家人兇巴巴反而讓自己也很耗能。

家裡如果是最舒適的空間,對家人兇巴巴反而讓自己也很耗能


原因一:更多的在乎

我發現真正的原因大多是「更多的在乎」和「期待被包容」。

當對家人的在乎遠大於對外人的,就會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想要對方好,但對方無法達到目標,於是失望、擔心、焦慮、恐懼的情緒便在自己無法消化時轉化為指責的話語傳送出來。

常見只要小孩生病就罵小孩「你怎麼這麼不會照顧自己」、「誰叫你不聽我的」、「都是因為你…才會…」就是這種類型。

明明內心是擔心、害怕小孩過得不好,當孩子遭遇挫折時,自己的心裡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乾脆先罵再說,好像這樣罵了就有一個明確的方法了,像是「你以後給我聽話就沒事了」,這其實是為了安撫那個不知該怎麼辦的自己。

可是聽在孩子耳中卻會認為自己被怪罪了,會很想反駁和罵回去,對話一定是不歡而散。

而這樣無法覺察並安撫自己情緒的人,即使下次小孩什麼都聽了,還是會找出其他的點來罵人。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便常常聽媽媽講這些「關切」的話,明明是關心,老是變成責怪。

長大以後某次我聽到一個原住民笑話,內容是有位原住民學台語,好奇為何台灣人說話老愛詛咒別人,不是說「你無聽話,病死無欲睬你」、就是「煞煞去,你誒撿角」。

我聽了深感同理,也把笑話和媽媽分享,並且跟她說,「你看,這笑話好有道理啊!以後我們不要再互相詛咒了。如果擔心就直接說擔心,我們才知道要好好說明好讓你不用這麼操心。」

真正的原因大多是「更多的在乎」和「期待被包容」


原因二:被包容需求

其次是自己有某種很難自我滿足的需求,例如想好好休息、渴望對金錢有安全感、嚮往某種理想生活/理想關係等,

但不想自己去面對追求(可能是沒自信、沒勇氣、沒方法),將這些需求投射到家人身上希望家人能夠幫自己滿足。

常見如「在外交際花,在家啞巴花」、「總是說別人家的老公/老婆/小孩都怎樣,你為什麼不怎樣」,就是這類。

因為在外面不敢做自己,不敢拒絕他人,或是渴望被關注、被照顧、想被認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個不敢有可能是真的不敢,也可能是羞於承認自己有這個渴望),回家後就希望家人要滿足自己這些需求。

常常聽到某些人在挑剔伴侶、怪孩子、埋怨自己的爸爸媽媽,沒辦法做到和誰誰誰一樣。

像這樣將自己的需求交給別人去滿足的行為,其實是非常兒童的,小孩可以任性撒嬌,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則是逃避面對自己的不足。

畢竟,若你自己就有辦法賺錢滿足自己、可以自我認同、可以自我照顧,你何必需要你的家人來「幫你做」「幫你達成這些目標」呢?

上面提到的這兩種,很難面對自己的失落情緒,和很難面對自己的失落需求,你是哪一個?

倘若我們能夠在看見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時,正視它們,用適當的方式去調節或滿足自己,自然就不需要臭著臉賦予家人這麼困難的任務囉。

自己有某種很難自我滿足的需求


來源:回甘心理 BsccPsy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9 13:4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