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9-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8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宇宙的數學特性引發一些宇宙學家的思考:我們的宇宙是否可能誕生於黑洞之中?
在夜晚仰望星空時,人們很容易想像宇宙無邊無際,然而宇宙學家清楚,宇宙其實是有界的。
首先,他們最精確的模型顯示,時空曾有一個起點,一個被稱為「奇點」(singularity)的微小次原子點。這個極端高溫、高密度的奇點在大霹靂(Big Bang)時迅速膨脹。其次,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受到所謂「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的限制,這是一個懸崖般的界限,由於宇宙膨脹的速度超過光速,即使是最先進的望遠鏡也無法觀測到這個範圍以外的情形。
「奇點」與「事件視界」同時也是黑洞的重要特徵。這些遍布宇宙的重力巨獸,吞噬氣體、塵埃與光線。就像宇宙一樣,黑洞也被自身的事件視界所限,我們無法觀測到超越這個界限的一切事物,而奇點可能就藏在事件視界之內。也許正因如此,近年有幾篇科學論文提出,我們的整個宇宙可能存在於黑洞之中。
雖然這個想法有些超出傳統宇宙學的範疇,但「生活在黑洞中」這個令人震撼的可能性,可不只是熬夜打瞌睡、天馬行空的學生才會想得到。加拿大滑鐵盧(Waterloo)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天文物理學家尼亞耶什.阿夫紹迪(Niayesh Afshordi)表示:「這絕對是個合理的想法,只是需要把細節理清楚。」
黑洞宇宙理論簡史
我們理解宇宙所依據的數學,與用來描述黑洞的數學極為相似,兩者皆源自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指出,空間中的物體會扭曲時空結構,因此決定物體的運動軌跡,並解釋重力如何作用。巧合的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恰好等同於一個擁有宇宙質量的黑洞半徑。
多年來,這種相似性讓一些研究者提出宇宙可能存在於黑洞內的可能性。最早在197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的,包括理論物理學家拉傑.庫馬爾.帕特里亞(Raj Kumar Pathria)與數學家I.J.古德(I. J. Good)。
大約20年後,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將這個理論進一步推展,提出每個在宇宙中形成的黑洞,內部都可能孕育出一個新的宇宙,且其物理規律可能與我們略有不同。因此,宇宙會從其他宇宙中「萌芽」,在創造子宇宙的過程中發生變異與「演化」。他將這個概念稱為「宇宙學天擇」(cosmological natural selection)。
我們的宇宙與黑洞恰好相反
雖然這些理論尚未成為主流,但許多物理學家仍承認黑洞與宇宙在概念上確實有所聯繫。「在數學上,它們非常相關,」同在圓周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加札爾.蓋什尼茲賈尼(Ghazal Geshnizjani)說:「它們有點像是彼此的反面。」
我們的宇宙起源於奇點,也就是大霹靂之前密度無限大的一點。相較之下,黑洞則以奇點作為終結,這個極致壓縮的極微小點,如同「垃圾處理器」般將一切壓碎到無法辨識。
黑洞的事件視界──環繞奇點的球面邊界──同樣也是它的「一去不回之處」。在大眾印象中,黑洞經常被描繪成宇宙吸塵器,但實際上,它們相對平靜。一艘太空船可以在黑洞周圍以穩定的軌道運行並逃脫,除非它滑入事件視界之內,從此無法回頭。
宇宙的持續膨脹也導致類似現象。當我們以望遠鏡觀測遠方的星系,會發現遠方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比近處的天體更快。當距離夠遠時,宇宙膨脹的速度甚至超過光速,星系和恆星迅速被推離,最終消失在宇宙視界的邊界,幾乎就像是被吞入一個「翻轉的黑洞」之中。
呼──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讓人頭昏腦脹?別擔心。對科學家而言,重點在於黑洞與宇宙這些表面上的相似性,並不代表它們就是同一個東西。若要真正做出這樣的推論,物理學家必須先弄清楚這種假設可能有哪些可觀測的結果。
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Nashville)范登堡大學的物理學家亞歷克斯.盧普薩卡(Alex Lupsasca)指出:「我們提出的理論會帶來可檢驗的結果。如果實驗否定了理論的預測,那麼我們就能判斷這些假設不成立,甚至是錯誤的。」
如何驗證宇宙是否存在於黑洞之內
如果我們的宇宙真的存在於黑洞之內,那會有什麼可觀測的後果呢?一種可能性是,宇宙會呈現某種自然的方向性──例如星系旋轉可能偏向同一方向,或大霹靂殘留的熱輻射可能會呈現細微的軸向差異。阿夫紹迪說:「你會預期在我們的宇宙中出現某種梯度,一邊指向黑洞中心,另一邊則朝向黑洞外部。」
然而,我們最精確的觀測結果顯示,宇宙在最大尺度上相當均勻。物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宇宙學原則」(cosmological principle),意思是宇宙不存在特殊的方向,且在各處看起來都大致相同。這樣的均勻性若源自於黑洞誕生,便是主張宇宙存在於黑洞之內所必須面對的挑戰。畢竟,黑洞源自垂死恆星,而它們的形成過程既混亂又不均勻。
還有黑洞奇點的問題。那個無限微小的點,對任何落入其中的物體而言,都是無可避免的最終歸宿──與迅速膨脹的宇宙恰好相反。
要解決這些難題,物理學家必須找到方法,將20世紀最成功的兩大理論結合起來:適用於最大尺度的廣義相對論,以及掌控最小尺度的量子力學。由於奇點是「質量極大卻尺寸極小」的存在,單憑其中任何一種理論都無法完整描述,必須仰賴兩者的融合。然而,儘管科學家多次嘗試,「量子重力學」(quantum gravity)的完整理論至今仍未出現。因此,我們依然無法確知黑洞內部,或是大霹靂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
儘管如此,宇宙學家一致認為,探索這些可能性既令人著迷,也可能帶來新的發現。或許,他們甚至會因此重新審視現有的宇宙模型,發現宇宙真的存在於黑洞之中。
資料來源 : 國家地理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18463.html?utm_sour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