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9-4
- 最後登錄
- 2025-10-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68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32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鏟子超人」小心外傷與刺激性皮膚炎!醫籲:水災後皮膚防護4大準則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花蓮光復鄉的水災牽動全台的善心,無數志工挺身而出,無論搭乘台鐵或是自行開車,這些自帶鏟子的熱心民眾投入淤泥清理的第一線,「鏟子超人」成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皮膚科醫師宋奉宜提醒,面臨著汙水威脅的超人與災民,理解水災後常見的皮膚問題,就能掌握正確的自我防護方法。
「鏟子超人」小心外傷與刺激性皮膚炎!醫籲:水災後皮膚防護4大準則
災後皮膚的3大敵人:外傷、感染與刺激
皮膚科醫師宋奉宜表示,水災後的環境不僅潮濕,各種漂流物甚至溢流垃圾會有木刺、玻璃與礫石等尖銳風險;汙穢的表面更讓病原體感染皮膚的風險大幅上升。理解這些環境因素,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如何避開皮膚傷害:
1.皮膚割傷或刺傷:
清理過程中常因碎石、尖銳物或動物叮咬造成擦傷或割傷;這些傷口若未妥善處理,恐怕會有二度感染。
2.感染性疾病:
環境中常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淡海水交界處常見的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 可能導致局部膿腫、蜂窩組織炎甚至壞死性筋膜炎。真菌感染可能出現足癬;動物尿液汙染的水中可能會有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後者會引發紅斑性丘疹。
3.非感染性皮膚病:
長時間泡在水中會導致浸泡足症(immersion foot);長期穿戴雨鞋可能造成足部的汗疹(miliaria)、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如果手部過度消毒藥水,也有接觸性化學刺激性或乳膠過敏性皮膚炎的可能。
誰的皮膚最容易受傷?
因為皮膚稚嫩粗厚、汙水接觸長短等許多不同因素,每個人面對水災都有不同的皮膚風險。下列這些族群算是高健康風險的族群,請特別留意:
1.救援人員:
鏟子超人長時間接觸汙水,或是曝露於碎片風險,外傷與刺激性皮膚炎風險較高。
2.兒童與長者:
兒童皮膚尚未成熟,長者皮膚薄弱且修復力差,都是受損後不容易修復的風險族群。
3.免疫功能低下者:
糖尿病、三高或癌症化療患者,因為體內免疫力較差,感染後的傷害風險較高。
4.流離失所的災民:
因應臨時避難,多人共居,因為環境擁擠、人際接觸頻繁,皮膚與呼吸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率會變高。
皮膚防護4大準則
災後環境變化迅速,警覺環境變動,同時主動防護,就是維護健康的重要關鍵:
1.主動穿戴防護裝備:
請務必使用較厚的防水手套、長筒雨靴與長袖衣物,減少皮膚與汙水直接接觸。
2.維持乾燥清潔:
任務結束之後,盡早以清水與肥皂輕柔清潔皮膚,保持乾燥。切忌不要過度潔癖摩擦,以免增加微小傷口,使黴菌與細菌更容易滋生。
3.有傷口,馬上處理:
因為環境較為複雜,如果在整理環境過程中出現傷口,無論傷口如何細小都不要輕忽。請用乾淨清水沖洗並覆蓋敷料,保持無菌狀態。
4.避免長時間浸泡:
長時間浸泡會破壞基礎屏障,即便沒有主動傷口,也會被動降低皮膚的防禦能力。請務必遵守輪班休息的規則,讓身心都有時間恢復,才能降低浸潤糜軟,同時避免疏忽的傷害機會。
災後照護的延伸思考:守護社區才能守護個人
除了前述的個人防護,整體環境的衛生也不可忽視。
1.維持乾淨水源與洗手設施的供應,如設置洗手站、分發肥皂與防護用品,就能有效降低皮膚病與腸道疾病的發生率。
2.對於兒童、長者與免疫低下者,更應優先提供專屬避難空間與持續的健康與心理支持。
3.災後持續加強健康教育與防災演練,可以持續提升民眾對皮膚病的認識與應對能力。
結語:守護健康,就是守護行動力
皮膚科醫師宋奉宜表示,皮膚是我們抵禦外界威脅的第一道防線。鏟子超人與災民在災後重建中扮演關鍵角色,必須先保護好自己,才能持續守護他人。請落實防護、清潔乾爽與傷口照護,就能持續維持自己的行動力。走得更遠、守得更久;希望台灣英雄都能守護自己的健康,以及守護對整個社區的安全承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