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依照 DNA 資訊分類,學界通常較不採信,希望結合形態特徵加強論證。反過來,由於種內變異或是趨同演化等因素導致形態判斷不易時,遺傳更能突破迷霧。
掌握遺傳訊息,解答分類與演化疑惑
紅圓翅鍬形蟲不但人氣高,也是探討學術問題適合的材料。它在公元 1866 年命名發表,1930 年代以後陸續被日本、法國等多國學者研究,卻也存在分類爭議,近 90 年後才由葉文斌教授與蔡正隆博士發表論文,結合形質特徵與 DNA 分析技術釐清。可是如今 DNA 分析技術眾多,哪些方法才適合回答問題?
動物的遺傳訊息主要有兩部分,大多數位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通常被稱為「基因體」,少數則位於生產能量的胞器「粒線體」內,兩者獨立複製與遺傳。分析粒線體 DNA 的門檻較低,被廣泛使用;特別是有一段 DNA 序列,已經證明在不同物種或族群之間容易分辨差異,適合用於鑑定,被稱為「生物條碼」(Barcode)。
相比於生物條碼,要分析細胞核基因組和完整的粒線體,所需的經費、技術門檻、分析複雜度都會大幅增加。葉文斌教授表示,假如只是要鑑定物種,通常生物條碼已經足夠(若能加入部分細胞核 DNA 之遺傳訊息,將更為明確)。
據此推論,牠們的共同祖先率先上山,適應高海拔山區後,由於成蟲生活史僅約兩週,而且飛行能力不佳,遭到山脈地形阻擋,使得平時少有 DNA 交流機會,也與低海拔族群產生隔離。之後經歷多次冰河時期之週期性循環,各山頭的族群逐漸分歧,如大雪山、合望山及杉林溪的族群產生遺傳分化,可稱為「山地隔離」。
DNA 分析也進一步揭示,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會影響圓翅鍬形蟲「上下」與「水平」的遷徙。冰期的氣候寒冷,促使各山區高海拔的族群(高山支系)往低海拔遷徙,有機會與低海拔族群(丘陵支系)混血;轉為間冰期氣溫上升後,高海拔族群又回歸原本的海拔。此歷程稱作 「海拔上下遷徙」,和「山地隔離」同為影響紅圓翅鍬形蟲複合群演化的重要因素。葉文斌教授進一步補充,還有一項必須考慮的影響因素:高海拔族群也可能水平遷徙。當高海拔族群下到低海拔時,有機會向北或向南遷徙;這會導致各山地隔離族群之間的遺傳交流,使故事更加複雜。
2. Tsai CL, Wan X, Yeh WB. 2014. Differentiation in stag beetles, Neolucanus swinhoei complex (Coleoptera:Lucanidae): Four major lineages caused by periodical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and separation by a mountain rang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78: 24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