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6大謠言 聽信就錯失治療機制
有6個失智症相關謠言容易導致延誤診斷。圖為阿茲海默症掃描圖。
失智症是一種常見的致殘性疾病,也是世上最緊迫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雖然該疾病相當普遍,但許多人會聽信一些謠言,而成為延誤診斷的受害者。對此,印度時報(TOI)指出,有6個失智症相關謠言容易導致延誤診斷。
●失智症只是老化的一部分:關於失智症最根深蒂固的誤解之一是,認知能力下降只是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雖然年齡確實是失智症的最大風險因素,但記憶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導致日常生活受影響,並非正常衰老現象。
研究表明,許多人因認為思考能力下降是「老化必然結果」,導致他們尋求幫助的時間延遲。事實上,記憶力下降、記錯時間或地點、忘記物品擺放位置等,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不得輕易忽略。若思考能力下降使生活受到影響,更要迅速就醫。
●只有老人才會患失智症:很多人普遍認為,失智症只會影響70多歲、80多歲或更老的人。這種迷思阻礙對「早發性」失智症的識別和正確診斷,此類失智症可能出現在40多歲、50多歲或60歲出頭的人群中。
專家表示,中年人一旦出現思考、情緒、行為或日常功能的變化,就絕對不能忽視這些跡象。對於年輕人來說,早期診斷失智症尤其重要,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事業、家庭和未來規劃。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很多人相信所有失智症都一樣,實際上失智症並非1種單一疾病。失智症是各種疾病的總稱,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每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因、症狀。
如果失智症的類型被錯誤分類或未能準確識別,就會導致支持與治療遭到延遲。因此及時診斷失智症類型至關重要。
●診斷沒有益處:有些人認為診斷毫無幫助,並推遲尋求幫助。這種迷思尤其有害,因為它會阻礙人們採取行動。臨床評論表明,早期干預可能會延緩患者進入晚期失智症的時間,並且具有成本效益,尤其是在早期獲得有組織的支持情況下。
●有失智症家族史意味著自己一定會患上失智症:對大多數人來說,家族史並非決定其命運的最終因素。研究指出,只有一小部分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病例具有很強的遺傳性。
一些因家族史而深信自己必定患上失智症的人,往往因認為診斷沒有意義而延誤診斷。
●一旦確診就無能為力:許多人認為,確診後患者身體狀況會迅速衰退,所有可能的治療方案都將化為泡影。但事實是早期診斷有助於留出充足時間進行必要干預,諸如藥物治療、改變生活方式、規劃未來生活等。必要的支持也有助於維持獨立性、尊嚴和生活質量。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