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0
- 最後登錄
- 2023-12-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56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12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旅[57P]
●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樓之首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礬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 黃鶴樓屢毀,最後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 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陸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遊等都曾先後到這裡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幹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簷,四望如一。在主樓週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
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謹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他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週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裡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裡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于我國心髒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黃鶴樓前黃鶴飛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 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于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現存黃鶴樓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而成
●岳陽樓
岳陽樓位于湖北岳陽市城西,聳立在820平方米的城台上,巍峨壯觀,是座集歷史、文化、藝術、旅遊、建築諸價值于一身的古建築精品。與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騰王閣並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與洞庭湖和君山合稱為\"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岳陽樓于1998年1月,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陽樓--洞庭湖風景名勝區\",1998年8月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第八條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名重古今,譽滿中外。岳陽樓初建于公元220元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三國時期用作魯肅閱軍樓;南北朝時名曰巴陵城樓;初唐時又稱南 樓;中唐李白賦詩後,才稱之岳陽樓,到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友範仲俺作了《岳陽樓記》嵌在二樓,從此,岳陽樓名聲大振。 岳陽樓
岳陽樓採用純木結構,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構件、裝修具有線條優美的表現力,它的保護木構件外表的漆給建築結構賦予了豐富的色澤美,這些充分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凝結著中國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精湛的藝術才 能,在美學、力學、建築學、材料學、工藝學等方面都有著驚人的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永遠光彩奪目。步入岳陽樓公園門口,你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黑底藍字的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它高度涵括了洞庭水的秀麗風光和千古名樓的不朽景觀。穿過古老高大的城門,左邊是假山和碑廊,碑廊是1984年大修時所增刻的,分為四欄陳列即:記事碑、民國以前碑刻,今人碑、雜碑,這些記載既向世人展示著岳陽的歷史,又給人以歷史文化的燻陶。從石碑折回、來到城門洞口,過城門,下石梯,便到了水邊的一個平台,這就是當時三國大將魯肅點兵發令的\"點將台\"。點將台的南側不遠有一系鐵鏈的大鐵枷和有朱德同志題詞的\"懷甫亭\"。據說大鐵枷是用來攔江卸敵;\"懷甫亭\"則是當年杜甫流落巴陵,雖貧窮潦倒,仍為岳陽後人留下了《登岳陽樓》等不朽詩篇,後卒于岳陽。岳陽人民為紀念杜甫,故修此亭。
離開懷甫亭拾級而上、至南極瀟湘門便來到了岳陽樓公園的主要景點--岳陽樓和兩側的三醉亭、仙梅 亭。三醉亭位于岳陽樓北側,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三次到岳陽神遊、為這裡秀美的山、水所迷,每次喝得酩酊大醉。1755年重修仙梅亭時,人們在醉酒的地方增修一亭稱之為\"望仙閣\"、1987年重修時改名為\"三醉亭\"。岳陽樓南面的仙梅亭,相傳在明朝崇禎年間重修岳陽樓挖掘地基時,掘出一塊石板,石板潔白如玉,一面有一枝枯梅,若隱若現二十四萼,紋理蒼勁、如仙家所畫,人們以為是仙蹟,便修一小亭,立石其中,以作紀念。主樓岳陽樓歷史悠久、文人騷客多匯于此吟詩贊美。岳陽樓在歷史上屢毀屢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3年,大修後完全保持了結構原貌,統觀威武雄壯,金碧輝煌。整個樓體結構,工藝精巧,造型端莊,其建築和風格可概括為\"純木、四柱、三層、飛簷\"。中間4根楠木透頂、承受樓體大部分重力,以漢根廊柱和20根柱支撐全樓。彼此牽制、如意鬥拱、層疊相對,拱託樓項。樓項外形似古代將軍頭盔,俗稱盔項。在歷代建築中實屬罕見,也不愧是古人留下的藝術瑰寶!
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名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幅《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制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寫,字形方正,筆力雄渾技術法多變,獅人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神形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
岳陽樓為位于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陽,岳陽古稱“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裡的長江在這裡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門城頭。岳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鐘于岳陽一樓。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膝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矗立于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裡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內,始建于唐顯慶四年(659年)。675年滕王閣重修,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前往慶賀,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滕王閣歷經興廢29次,1985年重建,1989年主閣竣工開放。新閣淨高 57.5米,明三暗七,建築面積約13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坐西朝東,南北對稱.碧瓦朱柱,鎏金重簷,彩繪附粱,金匾四懸,繼承了唐宋時代的建築風格.
●滕王閣
滕王閣位于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王閣,原閣規模算很大,高九丈,共三層。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因王勃《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
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于此大宴賓客,王勃恰好路過南昌,亦屬邀請之列。閻本擬讓其婿寫閣序以誇客,先 滕王閣命人取出紙筆,假意邀請在座的賓客為滕王閣寫作序文,人們知道閻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讓至王勃時,這位年紀最輕的客人毫不客氣,欣然命筆。閻都督見狀,十分不滿,憤怒離座揮袖而去,並囑人監視王勃作文,隨時傳報。王勃開始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聞報笑日:“不過老生常談”。接著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又輕蔑地說:“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舉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聽了便沉吟不語了。接著幾人連續來報,閻不由得連連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情不自禁地一躍而起,贊不絕日。滿座賓朋也無不嘆服。全文寫完後,閻的女婿卻說話了,說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掛齒,接著一日氣把《滕王閣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使得在座之人,也對他非凡的記憶力驚奇不已。王勃聽後,也暗暗佩服,但靈機一動,問道:“序文之後還有一詩,能否也將詩背將出來?”那位女婿一聽,不禁張口結舌了。王勃揮筆疾書,將詩寫了出來:“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帝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于兵災,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于重新矗立于贛江之濱。
現在的滕王閣整體布局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規模宏大、配套設施齊全的仿古建築群落。從東面榕門路口進入,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樓宋式彩繪大牌樓敞開熱情的胸懷迎接您,往裡50米,穿過一排碧瓦丹柱的仿古店鋪,便進入了滕王閣園區,寬闊的閣前廣場襯託著一座巍巍崇闊,滕王閣便完全展現在您的眼前。這是根據古建築大師梁思成1942年所繪草圖,並參照“天籟閣”所藏宋畫《滕王閣》建築而成。滕王閣主體建築9層,淨高 57.5米,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下部是象征古城牆的約 11米高的大台座,台座之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兩翼為對稱的一級高台,高台上部為遊廊,遊廊南端為“壓江亭”。北端為“挹翠”亭。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簷,鬥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鯤鵬。
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無不突出文化樓閣的特征。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蹟,正門不鏽鋼長聯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再現“初唐四傑”之首王勃之風儀神採;古老的編鐘、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憑添了新閣的古雅氣氛。
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回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裡,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蓬萊閣
蓬萊閣位于山東煙台市西,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裡便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遊覽;明萬歷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一批建築物; 1819年,情知府志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
蓬萊閣建于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後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佔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築群(共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遊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琅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簷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明代的水城蓬萊閣遊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週圍約3華裡,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砲台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裡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于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蓬萊閣
蓬萊,因有海市之勝,歷史上曾是秦、漢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後,八仙過海的傳說又長久地依附在這裡,遂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仙境。
蓬萊閣即緣此而建,坐落在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面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雲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凌空”確是一幅天開的畫圖。
蓬萊閣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創修于宋嘉佑六年。 蓬萊閣位于煙台市西,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
2004年1月31日,煙台山出現罕見海市蜃樓奇觀,人間仙境蓬萊閣清晰浮現在煙台山上,在濱海景區觀光的數百市民目睹了這一壯觀場面。。
天下四大名樓,名樓有名篇,岳陽樓有《岳陽樓記》、滕王閣有《滕王閣序》、黃鶴樓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蓬萊閣有“蓬萊此處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名樓因名詩,名詩源自名樓。兩者相互輝映,千古流芳。
《 本帖最後由 pen987654 於 2008-9-20 05:50 編輯 》 |
-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