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7|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17p]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9-21 10:04:2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17p]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獅子山西麓。1985年5月在兵馬俑坑發掘的基礎上建館,9月建成,

10月1日開放。
 
 
兵馬俑坑計有東西向步兵俑坑3條,間距5米,各長28米。坑口寬2.2米,底寬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衛俑坑一條,位

于3條步兵俑坑之東約 5.5米,坑長26米,寬1米,深0.15∼0.40米;騎兵和戰車坑兩條,位于3條東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于1981

年損壞,其二東西長12.5 米,寬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現地24米餘。
 
 
 
 
 
 
 

      1984年12月,徐州東郊獅子山附近出土了4800多件西漢時期的彩繪兵馬俑。這批分布于六條俑坑,總數四千多件的陶俑群反映

了西漢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國軍隊的整體建制。步兵中既有官吏,又有普通戰士如持長械俑,弓弩手俑,發辮俑等。車兵中則有甲

冑俑和禦手俑之分,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有重要的意義。而由于作為楚王的陪葬俑,所有陶俑的面部表情則多表現得悲愴肅穆,展

示了楚國工匠的傑出制作工藝和藝術表現力。目前已發掘兩條步兵俑坑和警衛俑坑,兩條步兵俑坑東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陶

俑2393件,其中一號坑1016件,二號坑1377 件。俑皆陶土燒制,青灰色,計有馬 4匹,官吏俑1件,餘為甲冑俑、跪坐俑、盔甲俑、

發辮俑、發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長械俑等。俑身塗粉,局部繪朱。從形制、質地、服飾等特點分析,為公元前1 世紀作品,約當西漢

景、武之際。
 
劉邦建立漢朝後封了許多王,將徐州地區分封給他的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第一代楚王),第二代楚王是劉郢,第三代楚王是劉戊,第三

代楚王劉戊為七國之亂時的反王,以前一直認為獅子山漢墓的主人是劉戊
 

2002年7月經專家考證,獅子山楚王陵墓主為劉郢。

 
金縷玉衣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 漢 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于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河北 滿城 漢 中山靖王 劉勝 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材質:翡翠
  產地:遼寧
  規格:全長188釐米
  類別:漢代的玉器
  簡介:再生寶衣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起源
  山岳精英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金絲縷玉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週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綴玉人形
  圖片所示是劉勝的那件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週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耗費無算
  全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著實令人驚嘆,反映出玉師傑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1968年河北省滿城中山靖山墓出土,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發掘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制做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制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制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制的金絲。由此可見,制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于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資料
  金縷玉衣只有中國有嗎?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是誰設計了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並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最有價值的金縷玉衣是哪件?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釐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市博物館。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
  金縷玉衣的發掘工作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裡處的陵山,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裡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次施工,無意間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
  5月23日,當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一個朝東的地帶打眼放砲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爆炸聲過後,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崩下來多少石頭。
  一名走在前面的戰士,雙腳突然失去了支撐,身體隨著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一個漆黑的洞口出現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隊的團長王秉讓同期:“當時,放下一個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後也不知道是什麼,洞很大,”
  幾天以後,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現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報告裡說--滿城發現了一座古墓。
  鄭紹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是最先到達滿城古墓現場的兩位專家之一。
  鄭紹宗:“當時我們就是半信半疑,覺得沒有這麼大的墓。挖這麼多墓,也沒有那麼大。感覺到非常神秘,就好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似的。”
  從陸續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許多銅器都刻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銘文。
  歷史學者週長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中山國,一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鮮虞中山國,另一個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
  鄭紹宗:“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文字是屬于金文的而銅盆上的這種文字接近漢隸了,另外,從墓裡出土的銅器,也和戰國中山國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樣屬于西漢風格,所以我們確定這座墓室西漢時期的中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中山。”
  後來,考古工作者把這座墓室起名為“滿城漢墓1號墓”。
  隨著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號墓的整體形制也漸漸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猶如一個“古”字。
  秦漢以前,墓葬形制一般採用模仿地上建築的模式。這樣設計是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漢代,根據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別採用宮殿或者房屋的建築樣式。
  1號墓內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漢代諸侯王宮殿。
  漢朝皇帝死後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築成巨大的墳丘,這種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滿城漢墓1號墓的墓室是依山開鑿的巨大洞穴,考古學家把這種墓室稱為崖墓。西漢的11個皇帝當中,只有漢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漢文帝的霸陵至今沒有發掘。滿城漢墓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崖墓裡的墓室結構。
  在西漢,只有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中山國境內,當然就是中山王。
  中山國作為諸侯國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執政。雖然初步認定這是西漢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會是十位王中的哪一個呢?
  1968年6月15日,週恩來總理把滿城發現漢墓的消息告訴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並讓他負責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
  1968年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軍工程兵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正式開始了對漢墓的發掘清理。
  在岩石中開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現代化的施工方法,100個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以當時中山國的國力來推算,開鑿這樣的墓室人數最少也在萬人以上,用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此時,考古工作者開始詳細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間位置,他們清理出十幾盞造型各異的銅燈,其中一盞銅燈吸引了專家的目光。
  鄭紹宗同期:“燈的底座是個匈奴人的形象,根據銅燈上的銘文,才知道這件銅燈為‘當戶燈’。”
  “當戶”是當時匈奴的一種官職名稱。
  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件當戶燈,制作于漢朝和匈奴之間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用匈奴人當做燈的底座,顯然是對匈奴人的一種蔑視。
  墓中的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與匈奴頻繁開戰的那個時期,甚至是漢帝國眾多北方諸侯王中抵禦匈奴入侵的首領之一,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考古工作者終于發現了能證明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頸部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的字樣的青銅酒器。
  歷史學家週長山:“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的時間只以數計。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數……”
  在中山國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最長,有四十二年之久,其餘的均不到30年,因此確定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靖王。
  週長山:“據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子女百二十餘人”
  北耳室出土的十幾個大酒缸成了劉勝“樂酒”的最好佐證。經估算,這些酒缸總共可儲存幾千斤酒。看來,劉勝不僅樂酒,而且很可能還是海量。
  不僅如此,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除了發掘出大量的青銅酒具,在中室中,還不時發現一些殘破的玉器和玉飾品,這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
  玉在中國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到了漢代,人們不僅把玉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屍體保持不腐爛。
  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後不光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葬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史書中也叫“金縷玉柙”。
  金縷玉衣在戰國末期大概就有了雛形。在漢代史書中,玉衣出現的次數最為頻繁。
  1959年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出土了帶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漢早期墓葬中,也發現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
  滿城漢墓的主人是諸侯王,這也是目前漢代考古發現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麼這座漢墓中會不會出現金縷玉衣呢?
  在發掘完中室後,人們始終沒有發現墓主人的棺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後室。
  後室是一個用石板搭建起來的石屋,南邊還有一個側室。裡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所覆蓋。
  當清理完草木灰以後,人們發現這裡的隨葬品更加豐富。
  就在這時,在後室的北側,發現了幾塊散落的玉片。幾名考古隊員加快了清理工作,他們認為可能會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誰也沒有想到,在它的下面,出現了一件類似于鎧甲似的東西。
  鄭紹宗:“首先露出的是頭部。因為頭部比較高。下邊有玉枕。頭部已經壓成扁平狀。”
  當把堆積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屬飾件全部清理完後,一件用金絲連綴著玉片的鎧甲狀的東西出現在人們眼前。這難道就是“金縷玉衣”嗎?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滿城縣的陵山上,當解放軍某部秘密正在進行國防施工時,無意間發現一座西漢古墓。考古工作者根據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斷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人們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用金絲穿綴玉片類似于鎧甲的東西。這難道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金縷玉衣嗎?
  考古發掘隊的隊員們擠成一堆,開始細細地查看出土的這件“文物”。
  鄭紹宗:“當頭部露出以後,腿部也同時清理了,四肢都清理出來。當時一露出玉片,一看比較完整,大伙都不約而同的啊了一聲,說了不起,確實發現玉柙葬服了。”
  在清理玉衣週圍的隨葬品時,發現玉衣的東側有六十多個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頗為疑惑。
  7月22日,在週總理的親自安排下,郭沫若從北京出發驅車趕往陵山。剛一下車,郭沫若顧不上休息,便直接來到墓室。
  王秉讓:“在玉衣的週圍放了六十多個金豆,郭老就判斷劉勝大概活了六十多歲。”
  史書記載,劉勝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斷,劉勝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後。
  郭沫若和專家們經過分析,最終認定出土的這件文物,應該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然而,就在這時,有人告訴郭沫若,後室只有已腐爛的棺槨,而沒有發現墓主人的屍骨。
  盧兆蔭:玉衣下面沒有任何東西,並且已挖到原始岩層,也沒有發現棺槨和屍骨。
  8月13日,考古隊的原班人馬開始在距離1號墓的北邊繼續發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現了,這就是“滿城漢墓2號墓”。
  2號墓的墓室結構與1號墓大體相同,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在吸取1號墓的經驗上開鑿而成的。劉勝的屍骨很有可能在這座墓中。
  然而出土的許多物品都是當時女性的用品,另外還這裡陪葬武器也很少,種種蹟象都表明這裡埋葬的應該是一位女性。
  經過組裝的這件銅燈和劉勝墓中的“當戶”燈不同,2號墓中的這座宮燈是一個“宮女”的形象。
  這座宮燈設計十分精巧,能根據需要調節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燭火的煙灰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進入身體當中,使煙灰停在燈身中,以保持室內的清潔。
  河北省博物館館長谷同文同期:“基辛格看過以後,特別幽默地說,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兩千年以前就有了環保意識。”
  這座宮燈的外側刻有“陽信家”三字,陽信家的字樣共有六處。那麼“陽信”指的是誰呢?
  歷史學家週長山同期:“據史書記載,陽信是指諸侯王劉揭……”
  尤其重要的是燈座底部刻有“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的銘文,“長信”指的是長信宮。漢文帝時期,長信宮的主人是漢文帝的皇後竇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祖母。後來考古工作者給這件銅燈命名為長信宮燈。
  1968年9月16日,在2號墓的後室一個錫制的盒子裡發現了一枚銅印。
  鄭紹宗同期:“經過室內清理,發現這個印是方形的,中間有孔,叫串帶印,正面是竇綰兩個字,背面是君須兩個字。這個竇綰印經過郭老分析,後來認為竇綰是這個墓的主人。”
  據此,專家們進一步推測,竇綰應該就是劉勝的妻子,即中山國的王後。而那個長信宮燈就是竇太後送給竇綰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為墓主人身份的確定而歡欣鼓舞時,另一件更令人驚喜的事情在工作隊中迅速傳開--2號墓中又發現了一件金縷玉衣。
  出土的這件玉衣比劉勝墓出土的玉衣略微顯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絲編綴,而是用絲織物編結而成,由于年代久遠,織物早已腐爛,又受玉璧及棺槨朽木灰所疊壓,部分玉片已經散亂。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滿城2號漢墓玉衣時,發現在玉衣裡面有墓葬主人的頸脊椎骨和四條肋骨,以及三顆牙齒,看來2號墓的主人是穿著玉衣入葬的。這更加重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麼1號漢墓裡沒有劉勝的屍骨呢?
  專家們試著打開劉勝的玉衣後,發現裡面有一些棗泥灰樣的東西,和一些牙齒,他們推斷劉勝的屍骨就在玉衣裡面,只不過已經腐爛成灰。
  原來,劉勝採用厚葬的形式,隨葬品非常豐富,而動物的殘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機物,導致屍體容易腐爛。另外,洞中潮濕的環境也加速了這一過程。
  在研究玉衣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玉衣的結構很像古代戰爭中士兵所穿的鎧甲。
  專家們發現在玉衣的制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要數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絲一般長4-5釐米,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只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細度,分布在手套各處。
  按照現在的工藝水平推算,西漢時代制作這樣一件玉衣,一名熟練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費十餘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夏長生原是定州博物館的副館長。1991年,他接受了復制金縷玉衣的任務。歷經數載,終于復制成功了第一件現代的金縷玉衣。
  夏長生家中的這件玉衣,由于是復制品,只能用細小的銅絲來代替金絲,而在漢代的史書中,對玉衣用什麼樣的金屬絲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漢代人認為玉能保持屍體不腐爛,而在滿城漢墓一號墓和二號墓中結果卻恰恰相反。而且玉衣價值連城,反而更容易招來眾多的盜墓賊。
  據《三國志

 

魁星點斗獨佔鰲頭

中國過去有不少魁星樓、魁星閣等建築,裡面所供奉的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運之神。其造型與文昌大大不同,既沒有文人風範

,而且樣貌奇醜。那是因為把「魁」字拆開,便是「鬼」和「斗」二字,故此民間工匠雕造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塑造成面目猙獰的

模樣。它單足立於鰲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斗,寓意魁星點斗、獨佔鰲頭。
魁星的起源與古人崇拜星宿有關。「魁」是北斗七星第一至第四顆星,又是二十八宿之一,但古時的魁星並無主宰文運之說。到東漢

,人們以「奎」稱文章和文運,後來改用同音的「魁」字代替,因為「魁」有「第一」的意思,從此魁星被視為主管功名祿位之星,

而深受讀書人敬拜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大魁星君」、「魁星爺」,簡稱「魁星」,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

  而民間一般皆尊稱之為「魁星爺」,顧名思義「魁斗星君」既是星名,又似人神。而關於其除了星宿說外,亦有人神之說。

  我國自古以來,即有日月星辰之崇拜,人間之事與天上星宿息息相關,「觀,能知天下事」,故而天際中的星辰皆各有所司各有

所主。在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主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就民間信仰的「文星」來說,包括了「文昌六星

(文昌)三台天星(三台),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鉞(魁鉞),奎宿十六星(奎星)」等,並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於盛傳

「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孜孜舉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當然為的是請「魁星爺」助其「榮登金榜」「高中魁首」以「光耀

(改換)門楣」。

  以「五文昌」星來看,「魁斗星君」顯係由「奎星」演變而來,然而為何會以「魁星」稱之,許是有所訛誤,最後以訛傳訛,積

非成是而相沿至今了。

  「奎星」之誤為「魁星」始自何時,一時尚無可考,而最先發現有此錯誤的是為明末顧炎武,他在其所著的日知錄中指出:「今

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

,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異,今以文而祀,乃不予奎而予魁,宜乎?」並痛斥「

今之應試而獲中者,皆不識字之輩乎?」,據此查「孝經援神契」所云:「奎主文星,註:奎星曲曲相鉤,似文字之畫」,而古代皇

帝所寫的字稱為「奎章」再據桯史:「山南有萬山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由此推測,在唐代以前,最遲在唐代就將二十八宿之

一的奎星奉為文章之府,並將之立廟奉祀了。

  奎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頭一宿,共包括十六顆星,奎星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所謂「奎主文章

」。說它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因「魁」與「奎」同音,並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 字,出現了「經魁」、「五魁」等名

目。古代,狀元又稱「魁甲」,解元又稱「魁解」。

  而「魁星」既為北斗之第一星,查星經載北斗言:「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斗為

人君號令之王,出號施令,布政天中,臨制四方。」又說「第一名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是太子像,星若經七日,則大

災,」由此可知「魁星」並非司科甲文蓮事之星宿。很顯然地,顧亭林的指正是很恰當的,只是責人太過之。由於「魁斗星君」之名

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基於人心,故而至今仍以此稱之,觀念亦一時尚無法改變之。

  「五魁」,即「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以五經即「詩」、「書」、「易」 、「禮」、「春秋」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

叫「經魁」 。「魁」為 「首」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而這「魁」

字,則源於古人的奎星崇拜。

科舉之神

  「魁」字後又被人望文生義,加以曲解。說什麼「鬼搶斗」、一鬼之腳右圍如踢北斗」,從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實就是「鬼」

化。它被描繪為一赤髮藍面惡鬼,立於鰲頭上。一腳向後蹺起如大變鉤,一手捧鬥,另一手執筆,表示在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這

就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幅尊容被讀書人視為神明,並以為高中之兆。

  「獨佔鰲頭」是有由來的?皇宮大殿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與鰲(大龜)。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為首的狀

元則榮幸地站在大龜腦袋上,故曰「獨佔鰲頭」。學而優則仕,是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們的榮辱成敗,自然非同小

可。儘管它鬼裏鬼氣,卻極受讀書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試時,在座右貼上魁星像。有的還在懷裏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

運亨通。

  自古以來,稱狀元及第為「大魁天下」,因此,讀書士子都奉祀魁星,冀求科試及第的榮譽。古時習俗相沿,七夕晚上,讀書士

子置酒歡飲,稱為「魁星宴」。這一天據說是魁星的生日。有所謂「魁星會」,魁星會是舊時文人雅士相邀以赴的盛會,連雅堂在撰

寫《台灣通史》時就曾經記載說:「士人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蟳,謂之解元。值東者持歸告兆,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

字也。」其中解元的意思是科舉時代鄉試的第一名,可見古代士子以及台灣早期文人都選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特別到魁星廟裡,

由塾師領導弟子向魁星設祭行禮 ,舉辦一場特別的魁星會活動,祈求考運亨通。而造型看起來跳跳蹦蹦的魁星,也就被稱為「魁星

太子」了。

  關於人神之說的魁星,傳說大魁夫子考狀元未能得志,遂悲憤投海,經鱷魚救他升天化為魁星。其中自是穿鑿附會而來,想必人

們認為大魁夫子由於己身的遭遇,自不願再見到學子們步其後塵,故在其得道升天後,帶著一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憐憫心腸

來庇佑這些科場求取功名的學子。因而產生出的一則故事,這也正反應出中國宗教信仰之成熟,已將自然崇科的神人格化了。

  至於「全身金箔的魁星爺」又為何稱做「綠衣帝君」或「綠衣星君」,令人匪疑所思,但在國劇以及春秋三獻禮中,有所謂進「

魁甲」的節目,扮演魁星踢斗的魁星則均著綠袍,此可能即其名之來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0-26 11:28:04 |只看該作者
[參加回覆比賽].
中國地大物博五千年歷史
造就多少帝國王朝與文人.英雄
有人:說文官不愛錢
武官不怕死.國家一定強
看來優良歷史對我們這一代無警惕作用
圖中大大精闢解說
堪稱第一.小弟受益良多
感恩大大!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陸戰男兒 + 2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智天使(八級)

ㄅㄨㄅㄨ乖寶寶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10-26 11:57:56 |只看該作者

[參加回覆比賽]

真多兵馬俑.有些照片感覺都好壯觀

一群兵馬俑在一起那種感覺好有威脅性

中國大陸的國家之寶.果然是非常好看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讓大家看到那麼多生動的兵馬俑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陸戰男兒 + 1 + 5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0-10-30 17:25:05 |只看該作者
[參加回覆比賽]
感謝大大的詳盡介紹
雖然常常聽到兵馬俑的介紹及看到圖像
但是了解得都很粗淺
看了這篇後獲益良多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陸戰男兒 + 1 感謝您熱心參與論壇加分活動,論壇有您更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4 05: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